胡景乾
学科专业建设是引领高校发展的龙头,是形成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发挥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化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校的必然选择,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薄弱,特色化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坚持特色化发展,才能克服同质化倾向,才有利于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实现特色化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现有优势。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升格而成,专科学校虽没有学科建设任务,但由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积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或专业的、或行业的、或地域的,这些优势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做强自己的特色专业,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人才。如果抛弃自己已有的优势和特色,另起炉灶搞特色,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最终很可能是东施效颦。
二、服务区域,坚持地方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地级市所在地的地方院校,它们顺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也必须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受限于地域的不利因素,也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先天优势。地方院校是当地人民的大学,其本土地位是任何其他高校所不能替代的;地方院校应与地方保持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把学科专业建设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优先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和谋略服务,用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果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努力成为所在区域的人才智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服务和引领地方文明进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与地方一同发展进步,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三、强化应用,坚持理性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属应用型高校,而非研究型高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而不应以基础研究为主。从认识层面上看,这些并不难于理解,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产生失之于理性的偏误。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注意:一种是盲目地与研究型大学攀比,把科研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本科院校有学科建设任务,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这固然不错;多承担一些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多发表一些高层次文章,对学校也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甚至影响学校排名;但新建本科院校毕竟不是研究型大学,相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教学而言,孰轻孰重,泾渭分明。而另一种倾向则对科研一概排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属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只要搞好教学就可以了,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殊不知高校不仅要利用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培养人才,更要在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人才;没有科研的支撑,很难完成好人才培养的重任,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一点应该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为辅。
四、专业拉动,坚持跨越式发展。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任务繁重,学科基础薄弱,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可墨守成规,应当选择新的路径,走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的思路,尽管在理论上尚未确立,而新建本科院校却正在践行着这一思路,他们有的在较弱的学科基础上设置本科专业,一边举办本科教育,一边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推进;有的在残缺的学科基础上设置本科专业,先把本科专业办起来,再逐步填补健全各相关学科;有的甚至在无学科基础的状态下举办本科教育,如一些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借用“母体”的“营养”办学,即属于此种情形。因此,在理论上承认“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这一思路,不仅有利于从思想上消除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的困惑,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转摘自2011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时题目为“新建本科打造学科不能炉灶”,作者系安康学院高教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