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
2016-10-10 16:23  

                                                                       梅伟惠,孟 莹

    摘 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近20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应对师资欠缺、课程单一、环境封闭、平台薄弱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需加强战略规划,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需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力,国际上主要存在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两种模式。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及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潜在外显功能,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经历了短期自主探索之后,受政府的强势 推 动 而 得 以 快 速 发 展。2002年9所试点高校的确 立,2005年 国 际 劳 工 组 织 KAB 课 程的引入,2012年每所普通高校开设至少2个学分的创业必修课程,2015年“双创战略”提出之后创业学院和创客空间的纷纷建立,无不打上政府驱动的烙印。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早期,由于创业资源与创业文化稀缺以及校企合作薄弱,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高校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向,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组织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和研究提供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开展自主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显著提升,如2014 届 大 学 毕 业 生 自 主 创 业 的 比 例 为 2.9%,高于2013届的2.3%、2012届的2.0%和2011届的1.6%。

    但是,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早期的竞赛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转变,从最初的零散化与偶然性向制度化与战略化转变,从仅仅针对少数精英学生向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分层分类体系转变的进程中,政府 政 策 因 为 面 临 师 资 短 缺、课 程 单一、环境封闭、平台薄弱等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失灵”。我们除了要审视政府政策本身的有效性之外,还应该关注高校、社会是否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从高校角度来看,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心是学科和院校之间形成的交叉矩阵,基层学术组织在高校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政策只有通过高校的积极折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任何被动、盲目地跟风或不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都会影响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有学者就指出,应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防止出现名义上“加强”而实际上“虚化”乃至“落空”的现实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校友、创业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可以为高校创新 创 业 教 育 提 供 人 力、经 费、经 验 等 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撑因素。因此,在由政府、高校和社会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功能定位与行动策略,形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局面,从而保障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加强战略规划,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8-2016年中央各部 委 出 台 与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相 关 的 政策、法律、法规或实施意见共169份,且从2009年开始快速增长,这表明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还缺乏实证分析。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既要突出战略性,也要关注具体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与法制化已经成为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奥巴马政府提出“创业美国计划”,尝试整合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力量,在全美范围内创造和鼓励更多的高成长企业。该计划提出公共部门要在以下五大领域为创业提供支持和便利,即增加创业支持资金;加强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联系;减少创业障碍;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释放医疗、清洁能源和教育等产业的市场机会。21世纪以来,欧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创业教育的战略,包括《里斯本战略》(2000年)、《欧洲创业绿皮书》(2003年)、《欧洲创业行动计划》(2004年)、《帮助营造创业型文 化》(2004年)、《欧 洲 奥 斯 陆 创业教育议程》(2006年)、《迈向更大合作和一致性的创业 教 育》(2010 年)、《欧洲学校中的创业教育》(2012年)、《2020创业 行 动 计 划》(2013年)等。对我国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解决就业难题的权宜之计,而应通过科学化、法制化等方式对我国中长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愿景、理念、目标和任务做长远规划,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2.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摩立特集团在对来自北美、欧洲、亚洲等22个国家的创业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传统的创业政策并未发挥实效,因为这些政策没有真正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有别于减少创业中的行政负担、建设更多的孵化器、获得更多风险资本等传统政策,该调查认为以下四个政策对创业成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包括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和态度;二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提升创业技能,这是对创业成功非常重要但却往往被忽视的决定性因素;三是提供系统的融资政策,而不仅仅是使创业者获得风险投资;四是减免税收和提供创业激励,出台鼓励研发成果商业化的政策。

    另 外,全球 创 业 观 察(2015-2016年)曾 对62个国家的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情况进行排名(得分从1到9表示有效性增加),其指标包括创业融资、政府政策、政府创业项目、中小学阶段创业教育、R&D转化等12项。从中 可 以 看 出,我 国 在 创业支持政策、创业教育物理设施建设两个指标上得分较高,分别为5.78分和6.92分,排名则分别为第3名和第16名,而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程度、商业与法律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三个指标上得分非常低,分别为2.59分、4.34分和4.98分,排名也相对落后,分别为第43名、51名和23名。这说明我国当前有关创业政策中对中小学创业教育关注不够、商业与法律基础设施偏弱以及社会整体的创业文化不浓,难以对大学生创业形成有效支撑。而这3个指标恰好也是摩立特集团建议各国在制定相关 创 业 政 策 时 应 该 特 别 关 注 的 内 容。因此,今后我国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应进一步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终身学习过程,注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与态度;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政府可设立创业基金,支持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并关注早期创业型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人对高成长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例如,美国纽约州立法机构近期通过一项法案,将在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和纽约城市大学系统的若干校区以及私立学院建立免税区,从而在大学周边培育和发展创业型企业;三是将创业政策进一步细化、可操作化,降低创业风险,提升社会文化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

    三、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式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创业实训以及与校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未来我国高校需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首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从国 际 创业教育发展轨迹来看,建立学科体系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合法性的重要路径。只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创新创 业 教 育 才 能真 正 融 入 高 校 发 展 战 略 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全国调查报告2012-2014》,在参与调查的206所四年制高校中,共有76所高校提供创业学本科主修专业,93所高校提供本科辅修专业,27所高校设立研究生证书项目,43所高校设立 MBA 创业学 位,24所 高 校 设 立创业学 硕 士 学 位,23 所高校设立创业学博士学位。从本科至博士阶段创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有效保障了美国创业人才的培养。我国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主要以通识类课程、辅修项目或创业实践等形式出现,需进一步思考课程体系和学位体系建设。研究水平也是反映一个学科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方面,尽管当前我国相关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但研究范式、研究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就研究团队的建设而言,学科“漂泊”状态使得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 缺 乏 学 科 归 属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教师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要在我国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就需要关注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需要建立一整套课程体系并且开发相应的教材,需要培养服务于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师,需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相关研究并创设相应的高水平期刊。

    其次,完善创业学院模式。建设创业学院 是 打破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院系藩篱、推进跨学科交流的有益尝试。黑龙 江 大 学 在2002年 被 确 定 为 全 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时就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以“选修课”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温州大学于2009年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 等 工 作;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创 业 学 院 成 立 于2010年,一方面 向 全 校 学 生 开 设 通 识 课,另 一 方 面针对有强烈意愿的学生提供特色课程、预孵化和种子基金,形成“面 上 覆 盖、点 上 突 破”的 分 层 教 育 模式。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如《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2015年)、《关于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引 领 计 划 (2014-2017 年)的 通 知》(2014年)、《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的 实 施,高校创业学院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4月初,浙江高校已建设各类创业学院99所;广东省125所 高 校 中,约 有1/3的 高校都专门设有创业学院。

    随着我国高校纷纷设立创业学院,如何对创业学院进行长远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学院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为代表的实体学院,有专门的师资队伍,负责全校的各类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与提供资金扶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同时探索“3+1”、“4+2”等新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为代表的虚体学院,主要依托管理学院、教务处、学工部门、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统筹全校的创业通识课、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苗圃孵化与资金支持、创业导师联系等。未来我国创业学院应该如何建设?与其他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关系如何设定?如何克服师资、课程短缺等问题?如何建立明确的机制以保障创业学院的顺利运行?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厘清的问题。

    第三,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由于可 行 的创意往往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跨学科成为国际上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上不少高校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辅修课程,有些高校则鼓励不同学院开发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项目,并颁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学位。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程学院提供“技术创业与管理”理学学士学位,新闻学院提供数字媒体创业项目等。美国还有不少高校提供跨学科的艺术创业项目。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美国至少有75所大学提供102个与艺术创业有关的项目。与国外相比,从总体上看,我国无论是针对全校学生的辅修、众创空间,还是创业学院模式,都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如以管理学院为依托)推进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向各个院系渗透的实践仍旧偏少。未来我国高校应不断加强学科支撑与制度激励,进一步发挥不同专业的教师在促进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探索多样化的跨学科创业教育形式。

    2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注重知识创业。在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始终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机构的重要标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将大学的知识通过创业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创业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科技创 业、文 化 或 创 意 创 业 等。美 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大学创新成果的转化与高影响力创业活动的兴起。例如,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业人数不断上升,并且创业领域主要聚焦在计算机软件、健康/医学、能源、生物技术、医学设备等新兴行业;与斯坦福大学相关的创业型企业创造了540多万 个 工 作 岗 位 和 每 年 约 2.7 万 亿 美 元 的 收益,如果将这些企业组成独立的国家,其经济总量将排在全球第10名。美国创业者擅长从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入手,打破行业固有的格局;中国创业者则更擅长寻找传统产业在网络平台的新应用,突出在运营模 式 上 的 创 新。但 从 总 体 上 看,我 国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知识含量还是偏低。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创新与创业的联系,发展基于创新的创 业 教 育。

    其次,强调社会创业。社会创业教育注重 高 校在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其用创业 思 维 与 行 动 解 决 社 会 问 题 的 能力。进 入21世纪后,社会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美国,从2005年开 始,高 校社会创业 呈 现 出 从 商 学 院 向 全 校扩 散 的 趋 势。到2011年,美国已有148所高校提供社会创业的证书项目、专业或第二学位。例如,耶鲁大学的社会创业教育项目以遍布校园的跨学科创新中心如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生物医学与介入技术中心、商业与环境中心、创新健康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等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教育不公平、环境挑战、贫困等问题。此外,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全国调查报告2012-2014》,在参与调查的美国高校中,40%的学校提供专门的社会创业课程,学位项目涵盖从本科主修到博士项目各个层次。提供不同类型社会创业教育项 目 的 比 例 如 下:本 科 主 修(25%)、本 科 辅 修(23%)、研究生证书项目(6%)、MBA 项 目(21%)、理科硕 士 (8%)、博 士项 目 (5%)。目 前,清 华 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大学、温州大学等校都建立了公益创业,我国在实践层面将其翻译为“公益创业”)平台,探索公益创业实践。这就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为社会问题提供经济的、市场导向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展全球创业。随着全球创业革命 的 兴起,全球创业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据统计,欧盟出口额中有31%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而创业越来越成为“跨越边境”的行为。例如,美国高校就与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的大学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衔接或独立的暑期创业体验项目。这些海外创业体验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以“浸入”的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创业政策、创业环境,通过与当地大学生合作开展实证调研,从而发现问题与创业机会。目前在国内,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管理”硕士项目、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开展的“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跨境学习体验,一些地方高校还推出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帮助学生拓展全球市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关注全球创业的相关问题,学生也缺乏全球创业教育体验,阻碍了全球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首先,推进创业体验学习。大学生创业活 动 具有实践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传统的课堂讲授很难培 养 学 生 处 理 不 可 预测事件的能力。莫 里 斯等在大卫·库伯所提体验学习圈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具体体验-创业反思观察-创业抽象概括-创业行动应用”的创业体验学习四象限理论,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者讲座、案例分析、组建团队、角色扮演、创业模拟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创业体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学习圈的各个环节呈不平衡发展状态,很难构成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未来我国高校应该明晰创业体验学习理念,完善创业教育组织架构,以体验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营造适合创业体验学习的校园环境。

    其次,开展精益创业学习。在互联网时代 和 全球化大潮中,市场快速变化,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 模 糊 性。为 应 对 这 一 挑 战,史 蒂 夫 · 布 兰 克和 埃 里 克·莱 斯都 提 出“精益创业”的思路。莱斯指出,创业过程应强调“最小化可行产品”、“客户反馈”、“快速迭代”,即“尽快拿出最小化可行产品立即投向市场与用户沟通,然后根据反馈快速改进,甚至不惜抛弃原有的绝大部分假设。”目前,斯坦 福 大 学、加 州 大 学 伯 克 利 分校、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都开设了专门的精益创业课程,MIT 等校则将精益创业原则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创业教育项目往往将创业计划视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能够开发翔实的创业计划,并且描述企业未来5-10年的资金状况。而精益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走出课堂进行测试,寻求消费者的反馈并改进 创 业 策 略。通过将精益创业引入课堂,高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思路的创业策略。对于我国高校而言,无论从教学还是研究角度来看,精益创业都是全新的概念。随着精益创业在实践层面影响力的增强,我国高校需逐步将精益创业理念引入教学与科研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第三,利用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政府和高校都日益重视将技术手段引入创业教育项目中,以弥补师资与课程短缺的问题。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在实践层面,一批慕课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学生获得创业信息提供了广泛来源,而教师也可以应用这些在线课程资源开展创业教学改革,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模式,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假设验证以及自我反思,但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社会: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社会力量不但可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且能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例如,美国 考 夫 曼 基 金 会 的 “考 夫 曼 校 园 计 划”和科尔曼基金会的“教 师 创 业 学 者 项 目”就提供了大量经费用来支持大学将创业教育拓展到不同学科,以发展全校性的创业教育项目;美国高校很多的创业教席和创业中心都是由创业者捐资成立的。此外,作为“创业美国计 划”的 一 部 分,“创 业 美 国 伙 伴 计 划”强调发展创业生态系统,加强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联系。该计划使得独立的创业者、中小企业、高校、基金会和其他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去创造创新型、高增长的企业。近年来,我国企业与社会组织不断以基地、资金、师资、平台等形式协助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来说:一是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建设包括传统实体孵化园以及互联网等创新型孵化平台在内的创新创业基地,紧密联系市场动态,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二是响应国家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担保、贷款、投资以及跟踪指导服务;三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与高校、政府等形成中长期合作关 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技 能 培训、项目实践等资源,促进沟通交流。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协作体系。

    第一,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我国的相关孵化机构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容易产生集中化、同质化等,无法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提供专业化、细分化的服务。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科技企业 孵 化 器 数 量 近 3000 家,众 创 空 间 2300 多家,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场地提供是我国孵化器基地 的 主 流 服 务(占81.2%),而提 供 行 政、人才、实体设备、财务辅助等专项服务的孵化器仅占约五分之一,创业者希望孵化器能提供更多市场营销、创业计划辅导、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化指导。相比之下,美国 创 业 孵 化 器 注 重 差 异 化、垂 直 化 发展。据美 国 国 家 商 业 孵 化 器 协 会统计,聚焦科技领域的孵化器占37%,另外54%的商业孵化器则关注不同的创业领域如艺术、制造、农业等,并提供细分化的服务;而且美国的商业孵化器在区域分布上也较为均衡,47%的孵化器位于城市,53%的处于城郊、农村地区。因此,针对不同阶段和领域的创业项目,打造互相衔接、各有侧重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可以更具针对性地促进早期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成长。

    第二,提高社会融资获取性。资金短缺是 制 约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2015年《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指出,64.2%的受访者认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据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80%,高职高 专78%),而来自政府资助(本科、高职高专均为2%)、商业性风险 投 资 (本 科 2%,高 职 高 专 1%)的 比 例 均 较小”。上述事 实 表 明,一方 面,我 国 大 学 生 缺 乏 融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动寻求社会资金的意识薄弱,导致社会资金支持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未能良好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项目受条件、手续、成本等多限制,社会融资的可获得性较低。因此,社会在提供多元资金支持的同时,要降低大学生社会融资门槛,简化程序,完善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主动帮助创业者选择融资渠道。

    第三,完善社会合作机制。我国社会力量协同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多以资金注入、创业论坛等形式进行,只有极少数能提供全面完善的支持体系。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与创业活动的市场性决定了高校具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意愿,但由于企业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合作的可预期利润小、见效慢,企业的合作意愿较弱。要完善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应从校企的双方需求、实施模式、评价体系、保障激励等问题着手,增强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内在动力,探索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社会支持的对接模式。

    (本文转自《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作者梅伟惠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孟莹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