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天津大学作为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并在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
2010年底,天津大学承担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复。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项目是通过推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产学研合作实体组织为形式,以平台建设为载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和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立项以来,学校对“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项目统筹谋划,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部署,保证了项目的高效有序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项目改革工作实施过程
(一)明确了领导机构,建立了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明确改革项目的领导机构为党委常委会,即党委常委会为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下建立改革项目的工作组,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工作组下设科研院、滨海工业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教务处、研究生院等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职责,做到了统筹和细化相结合。以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改革试点平台,探索建立完整的产学研组织运行机制。此外学校还累计拨出90万元作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项目的研究经费。
(二)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谋划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被确定为试点项目之后,学校在多个不同层次、不同人员参加的会议上,就推进试点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最终谋划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
一是在学校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把“抓好产学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在国家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的“四个重点之一”。
二是在《天津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创新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作为构建学校事业发展的6个支撑保障体系的之一。
三是在2011年学校党委全体(扩大)会议上,专题研讨了试点改革项目,提出了项目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双导师制;建立有工程界参与的专业教指委;建立“千、百、十”学生实训基地。在产学研合作形式上,提出了“面(省校合作)、线(行业合作)、点(技术合作)和平台(融入滨海)”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深度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四是在2012年天津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具体提出了“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有效力量,探索多种社会服务模式,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滨海工业研究院作用,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知识产权质量,着力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目标。
五是将“产学研深度合作”改革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列入“2013年科技工作要点”并加以落实。
(三)制定了多个改革文件,为改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项目的文件,包括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文件《天津大学项目制特聘研究员聘用及管理办法》、《天津大学博士后科研队伍聘用及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大学项目制科研助理聘用及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与企业共建研究机构的《天津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暂行规定》,鼓励承担产学研大项目、好项目的《关于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意见(试行)》,修订了规范知识产权管理的《天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涉及产学研深度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文件,如《天津大学知识产权建设实施意见》、《天津大学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也在加紧研究制定之中。同时,学校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评价体系,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大大提高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地位,鼓励教师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四)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畅通机制改革通道
高校和企业分属社会和经济两个领域,社会分工、目标导向、政策环境等因素使得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真空地带”长期存在。如何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个通道,将科技成果畅通高效的转化成生产力,已成为影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一个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大学于2013年6月成立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集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以及国际技术转移5项功能于一体,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此外,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运作,同时精通法律、商务、金融的专业技术转移队伍,为探索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提供人员保证和实施载体。
二、项目改革工作实施效果
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从组织模式——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一整套系统的体系。2012年,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科技工作组织管理方式,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院的成立将更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型组织管理思路、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同时,学校从全局出发,以区域位置、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等为指标对区域合作目标进行了系统的测算,形成了一整套测算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了学校的区域合作战略。在合作的过程中,以“校地合作(面)——行业合作(线)——校企合作(点)——融入滨海(平台)”的思路,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一)校地合作(面)中,“深度”的标志是以贡献求发展,争取政府部门的主导,形成长效支持机。
在与地方的合作中,如何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学校一直重视的关键问题。根据天津大学化工、材料、精仪等优势学科的特点,学校狠抓区域合作的布局,为地方支柱产业与学校优势学科的对接提供便利的条件。近两年,天津大学新增与全国4个省及自治区、16个地级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至今累计与全国16个省及自治区1 3Z企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一方面,通过设立校地专项基金,以小资金撬动大合作。地方政府专门为天津大学设立专项基金,旨在发挥引导、带动和聚集效应,促进相关地区企业、行业与天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对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两年来,各地方政府已为天津大学设立专项基金每年5000万元,这些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学校与该区域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研发,共建研究基地及人才培养与培训等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建立研究院,以小“碉堡”实现大战略。异地研究院是学校在该区域设立的“桥头堡”,是提升我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提高学校科技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二)在行业合作中,深度的标志是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形成行业战略联盟。
深度产学研合作不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是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为此集中力量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成为必然选择。学校面向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牵头成立或积极参与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盟的形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校主动加入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联盟、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4个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行业发展方向、共性重大需求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学校担当了“盟主”的角色,把一汽集团、潍柴动力、广西玉柴等多家国内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集合在一起,依托“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标直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此外,在化工领域,解决了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等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高效规整填料精馏塔技术及应用”成果,有效提高了装置的技术水平,在空分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占有国内市场化工行业80%的份额。
在能源领域,“电力系统安全预警监控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等部门和京、津、沪等地200个城市800余项工程,使太阳能、生物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现实。
在水利水电领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时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全天候、精细化、在线自动监控,以及施工进度的实时预测、适时预警、动态调整与优化已应用于南水北调等10余项重大工程,获经济效益3.46亿元。
(三)在技术合作中,“深度”的标志是面向企业技术需求,建立联合中心,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合作的初级而普遍的模式是就某项技术改造或升级达成合作意向,近乎一事一议。这不容易形成技术积累,更不易形成协同创新机制。而校企共建联合研究机构,首先实现人的协同一一相对固化一个校企研发团队,围绕企业现有的技术需求和未来的技术储备联合攻关,订单式、处方式地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科技和人才服务,实现了企业自主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学科实力增强的双赢。
学校牵头成立了国际首个“运输行业”空气环境研究机构——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很好的体现了学校“人才建设一一基础研究一一技术创新一一中试放大一一成果转化”完整思路。
(四)是融入滨海(平台)中,“深度”的标志是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建成滨海工业研究院,形成滨海新区科技高地。
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的建设是天津大学立足滨海、服务天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举措。得到教育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滨海新区划拨土地450亩,学校投入资金1个亿,争取政府支持3个亿。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和创新,使之成为天津市和国家的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性基地。
实体化的滨海工业研究院拟建设三大板块,一是以教育培训和公共技术验证测试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与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资注册成立“天大科技园滨海公司”,建设科技孵化基地;三是依托天津大学和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业类研究中心,形成育成机制。
目前,滨海工业研究院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已有7.8万平方米建筑投入使用。学校创新滨海工业研究院的管理体制,注册成立“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天津大学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唯一股东,注册资金780万元,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践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天津大学继续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实施“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为契机,认真总结和提炼已有的经验并加以提升和推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本文根据“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会议发言和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