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生态位战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新选择术
2011-12-21 09:32 龚怡祖 谢凌凌(gjzx) 

    大学发展战略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组织行为问题,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分析组织行为与环境相关性的基本工具,可以为构建大学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一、大学生态位:内涵及形成机理

    作为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简单地说,大学生态位其实就是生态位理论在大学组织中的解释和应用。

    ()大学生态位的内涵

    大学生态位是指某类(所)大学在整个社会环境和整个高等教育群落中,以自有的资源禀赋为条件,通过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社会环境以及与其它高等教育群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换言之,大学不仅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宏观生态环境中,还处在大学与大学这种高等教育群落的中观生态环境中,同时大学还囊括了内部的微观生态要素,它具有非常强的主动适应性、选择性以及创造性。可见,一所大学的生态位,既反映该大学在特定时期、特定群落、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占据的生存空间位置,也反映大学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还反映大学在其生存空间中扮演的角色。大学同时作为资源的吸收者和供给者,是在与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行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资源的有效转化以及资源的相互关系恰恰缔造了大学的生存空间,这可以称之为大学生态空间。大学生态位的确立与大学生态空间的维系及其拓展密切相关。按照这个逻辑,大学成长、发展的实质便可理解为大学不断选择、扩展和跃迁自身生态位以及拓展大学生态空间的过程。

    (二)大学生态位的形成机理

    1.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嵌入在各种资源结构及空间环境之中

    与自然界物种以及企业类似,大学也是一个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功能有机体,它的生存发展过程错综复杂。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不但要考虑大学行为对外界环境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外界各种环境对大学内部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行为选择的影响。换言之,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嵌入在各种资源结构和空间环境之中。在这种嵌入式的结构中,大学通过吸纳各种资源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力量、创新能力、辐射市场以及办学效益等,以此形成推动大学自身发展和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并逐渐转化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特定生态特征,进而确立大学独特的生态位。此外,从大学自身的个体发展角度看,要避免恶性竞争并保持协同共生的关系,就需要大学具有特定的资源取向以及明确的发展空间。当大学需要对外界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细致甄别或重新选择时,或者与其它大学改变交往合作关系时,就会形成促进大学生态位不断调整、优化的动力和支点。

    2.外部环境和内部传统是大学健全生态平衡位的必要条件

   与自然界物种以及企业不同的是,大学建构生态位的基础不仅有外部环境,还有大学的内部传统。这两者都是大学健全生态位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里,大学生态位的发育和变化主要依赖大学的文化传统以及内部结构的有机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快速渗透,大学生态位的发展不再单纯决定于大学文化传统及其内部机制的调整,还受到外部环境各种突发性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破原有的资源结构和空间格局,又或产生新的生态因子。比如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均可“包分配”,大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作出行为选择,但市场经济时期,单只考虑大学自身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还必须考虑专业的市场及社会需求,才能形成稳定的“效益生态位”。因此,大学生态位的免疫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平衡性必须建立在内部传统和外部环境两类生态因子中,否则,大学将无法规避巨大的生态失衡和生态错位风险。

    3.大学生态位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大学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大学生态位之间的互补与合作关系可以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正常有序的交换,且利于降低相互之间的功能妨碍。大学生态位之间的共生关系还会对环境中其它学校生态位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复杂的影响关系又会反作用于大学生态位。一方面,大学生态位的共生,不但是大学进行正常物能转化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促进大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对于保持大学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这种共生关系是建立大学吸纳资源因子共享机制的一种根本基核,也是大学表达资源取向和拓展发展空间的切入点,对于增强大学种群与大学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生态位视角:一个分析框架

    研究大学发展战略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有学者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视角将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质理解为:大学组织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通过运用战略协调自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选择、扩展和跃迁自身基础生态位,以及使自己的实现生态位不断的接近基础生态位的动态过程。可见,生态位理论可以重新定义大学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可以帮助大学在动态变化环境中合理进行战略定位和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换言之,生态位理论对于大学的战略研究具有适切性和适用性。那么,这种解释又是如何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研究呢?

    (一)适切性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状态中的“错位与重叠”特征

     对于任何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不断通过变革和战略调整,进而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获取更高或更优的生态位始终是它们的使命和愿景。然而反观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发展状态,却呈现出生态错位与重叠现象,具体表现为“低位高攀”和“同位相类”。

    低位高攀,生态学中主要指一种生物物种对高级别高层次生物物种的简单模仿。大学中的低位高攀主要指低水平、低层次大学对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的模仿现象。作为“升格”或“合并”而产生的新建本科院校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类院校是在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变革调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对于怎样办学并无经验可循。尽管升格后学校在属性上变成了本科教育,但是如何强化本科意识、树立本科办学理念绝非一日之功。新建本科院校在组建和办学之初,所能做的就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标准迅速从“面上”达到本科的办学要求。在这一阶段,新建本科院校“求高”、“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扩张性质和追赶取向。

    同位相类,生态学中主要指同一生态位上物种的重复性。大学中的同位相类主要表现为类型、层次和水平相似的大学之间的差别不大,属缺乏特色的重复建设。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曾在论述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系统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确,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促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组织相继产生,比如地方院校、高职院校、行业特色型院校、民办院校等等,但是综观我国两百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它们的多样化特征并没有凸显出来。相反,“百校雷同”、“千校一面”的大学特色缺失问题却愈发严重。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的“求高”、“求大”、“求全”发展取向已经使“巨型大学”、“科层复杂的大学”刻画在这类院校身上。这是典型的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一些设置稍晚的新建本科院校,出于短期内迅速提升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目的,对同类院校的办学行为进行全盘“移植”,有的学校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学科专业设置甚至校名上都几无差别。总体来看,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高度趋同现象俨然就是完美的“克隆行为”

    可以看出,尽管我们仅以“低位高攀”和“同位相类”的生态错位与重叠现象来描述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状态,但是这却对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位宽度拓展的诉求、生态位重叠现象的刻画以及生态位的移动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充分说明生态位原理解释研究对象的适切性。

    (二)适用性分析:作为大学战略选择的一种研究框架

    一般而言,组织战略选择是为了发挥组织内部各种资源、能力以及文化等优势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求战胜竞争对手并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成长实质是一个对外部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吸纳过程以及对生态空间的利用和占有过程。尽管每所大学在经历这种“双向过程”中都希望有最好、最大的资源输入,并有最多、最优的输出资源,但实际上,由于优质生态因子和高度适合生态空间的特定性与稀缺性,每所大学都只能占据高等学校生态空间的一部分,而且不同的大学之间也会为了占据更多的生态因子和生态空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大学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源于大学生态位的重叠。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把握大学生态位的维度,科学计算大学生态位的测度,并对大学生态位作出合理的评价,以大学生态位的移动优化和创新大学生态位的维度,就能不断保证和适应大学竞争的战略要求。因而,大学的最优战略是一个随着大学生态位的变动和大学生态位维度的优化而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动态过程。

    可以看出,一所大学的生存发展始终离不开大学的生态环境,大学的战略规划也必须充分关注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换言之,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它的战略规划不仅要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目标体系,还必须是一种能够“扎根”实践的具有成长与发展的“生存逻辑”。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院校来说,这类院校的战略规划不仅要考虑大学组织的特殊属性,而且要充分把握自身的独特“生境",因为这是构成及影响学校生态位的重要基础。因此,如果参照大学集群发展维度的设计,大学生态位可概括为三个维度:环境维度、空间维度和能力维度。而这三个维度恰恰与大学战略分析中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自身资源与能力等战略要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这个角度看,对大学生态位维度的分析以及生态位变动的把握,无疑成为设计和选择大学生态位战略的“前置性条件”。

    三、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内容设计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组织战略制定的思路,我们也将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战略设计为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两个范畴。

    (一)总体战略

    组织的总体战略不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竞争性等一般的特点,而且具有方向性、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征。

    1.生态位竞争战略

    大学生态位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生态位一样,都是竞争的结果。不同的是,大学生态位是大学的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一所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是其竞争力的标志。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今的大学已经充分地融入市场和社会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打造自身的竞争强势。事实上,影响大学生态位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趋向多样化复合性的生态环境下。大学的内外部关系发生了四种变化:其一,府校间的关系。政府对大学从微观干预转向为宏观调控,大学在生存和发展上获取了更多的“自由权”。其二,校市间的关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学毕业生从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大学已经从主动地位转向为被动地接受市场选择。其三,校校间的关系。正由于前两种关系的变化,大学与大学的关系已由各自为政转为激烈的竞争。其四,学校内部的关系。基于各种因素的渗透,大学的观念、办学模式、管理方略等等也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当前大学已经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及提高竞争力,大学就必须不断地吸纳资源、扩充实力。实际上每所大学都在不断地扩充资源梯度和纬度,比如新建本科院校就是通过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来实现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种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态位的扩充过程.。因此,对每一所大学来说,要获取更高、更优的生态位,必然要通过主动的竞争以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换言之,生态位竞争战略是任意一所大学实施生态位战略的基本选择。

    2.生态位移动战略

    生态位的概念表明,每个物种在生态环境中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时空位置。这个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就是该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但往往由于竞争者或资源的制约,每个物种占有的时空位置一般仅是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竞争者越多,对资源的竞争就越残酷,物种的实际生态位愈加受到威胁。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每个物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位,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生态位。因为每个物种都必须随着资源环境以及竞争者的变化而变化,否则该物种将有被淘汰的风险。这说明生态位的移动变化是物种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常态。该原理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一所大学一般都需要以生态位的移动来实现自身生态位的优化:一是以生态位的分离来实现共同生存。按照大学生态位的分离原理,同类或不同类大学为了避免生态位重叠,可以通过打造自身特色寻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避开残酷的竞争,从而实现在同一环境中共存。二是通过生态位的扩充来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大学之间实现生态位分离,就是要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空间。一般而言,这个过程也是大学在扩大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比如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由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的转轨,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制度等内涵上的转型等,这些都是在为扩展生态位奠定基础。可见,大学的进化过程不仅要巩固原有的生态位,而且更要不断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态位。因此,大学生态位的分离、扩充、强化等移动变化行为是大学生态位战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生态位共生战略

    源于生物界的共生现象,其本义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两种物体由于不能单独生存而共同依附在一起,相互予取,共存共生。随着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可以发现,尽管物种间竞争非常普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合作或相依性,从而促进物种生态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相依性是指不同生活型的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优先地位,即一个生活型通过与其它种的联合而单方面取得某种好处,如栖居于树枝上的各种动物、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在灌木丛中得到保护的肉质植物、在树荫下得到庇护的阴地植物等;二是互惠共生,即有关的生物相互协助而彼此获得某种利益,如森林内的松树层保护苔藓之类的地被层免遭日灼。从而减缓地被层过分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同时,地被层又能保护林地使其不致过分干燥,从而有利于小松树的生长和森林的更新。实际上,这种相依性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共生关系。就大学而言,生态位共生战略就是通过集群大学间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互补融合,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竞争力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目的的一种战略行为。比如,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或大学联盟就是典型的大学生态位共生战略。大学的“共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同质共生,指同类型、同层次大学间的互惠合作,避免彼此雷同、相克;二是异质共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间的互动与合作。生态位共生战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各个大学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准相对位置并形成互补型的关系,实施生态位共生战略的大学能对外部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把握大学战略群体发展、演变的发展规律,相互合作,尽量采用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对抗或模仿对手的战略,从而更好地挖掘各种机会,拓展大学的生存空间,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共赢目的。

    4.生态位协同进化战略

    与生物群落一样,大学集群的发展也具有两面性。大学在集群中发展有利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大学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集群大学的发展极易产生生态位重叠,并导致竞争的加剧。反言之,竞争行为的发生又是大学进化的重要驱动力,每一所大学也正是在与竞争对手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中不断进化。因此,集群大学在竞争中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并与其它大学协同发展,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保持集群的稳定性,这是每所大学都应思考的问题。协同进化是集群大学的一种演化方式,主要是构建一种协同进化机制,以实现价值创新为导向,达到各价值主体(大学、竞争对手、社会公众等)共生共存、共同进化。比如,在互利合作下的协同进化强调大学间的配合,这说明集群内的大学都找到了各自的生态位,大学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利于推动集群大学的协同发展;在竞争下的协同进化则强调大学去寻找生态位分离的路径,如生态位的错位经营战略、生态位的泛化或特化战略、生态位的价值创新战略等等,也就是说集群中的大学生态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环境以及资源来调整生态位,从而促进集群大学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大学实施生态位协同进化战略,目的就是要保证集群大学的稳定。集群大学只有在协调、合作、互补、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生态位,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发展的集群。此外,集群作为一种生物郡落,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集群中的大学同样也具有嵌套在集群中的生命周期。换言之,生态位协同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延长集群的生命周期,这也是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寻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一般战略

    大学生态位的一般战略,是在大学生态位总体战略的指引下,探讨大学生态位重叠、分离、移动变化、关键因子控制、弱化、熟化、协同共生、非平衡发展、最优化及保护等大学生态位基本原理及其具体战略的选择和制定。这些生态位战略对于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大学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普适性。

    1.生态位错位:差异化战略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利用同一资源或环境资源的时候,就会产生大学生态位的重叠现象。根据生态位的排他性原理,必定有某所大学会根据环境、自身能力及目标选择竞争或退出,随之可能出现大学生态位的变化和转移,进而导致大学生态位重叠现象的消失。这种变化和转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位分离原理。如果大学生态位处于完全分离状态,则两所大学没有竞争关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可以借助于空间和资源的分离把一种资源分离为不同的部分而分别占有。而同一类型或层次的大学(比如新建本科院校),也可以存在空间和资源利用分离的生态位。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竟争战略的时候首先要弄清竞争对手的生态位状况及自身优势,生态位的差异化战略可以通过在主要生态位维度上的不同加以体现,例如因地制宜(如新建本科院校的地市合作)、因校制宜(不同新建本科院校采取不同的片区导向及区域服务与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服务区域、服务层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上做到错位发展,以避免恶性竞争。

    2.生态位泛化:多元化战略

    一所大学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我们称之为大学的生态位宽度。如果一所大学具有很宽的生态位,那么它可以以牺牲对狭窄范围内的环境资源利用率来换取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利用能力,这就是大学生态位的泛化原理。如果资源本身不能保证或高等教育环境变化太快,作为一个竞争者,大学生态位的泛化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若所大学的目标群体很小,那么大学的市场或社会容量就小,相应地,大学要得到成长和发展必须拓展生态位维度,进而占据更有利的环境、利用更多的资源。另外,从当前高等教育生态竞争的现实来看,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很多大学都会主动进行生态位泛化,拓展更多的教育产品,满足更多的教育服务需求。一般而言,生态位泛化对大学的能力维度要求较高,很多情况下为强势大学所采用(如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985”、“2 l 1”等院校)。对于众多的普通院校(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除非对某些资源或社会服务面向有相当的驾驭能力,否则应该慎重采用这种战略,以免导致内耗。

    3.生态位特化:专业化战略

    如果一所大学生态位较窄,这说明该校可能具有某些特定资源的适应能力,若这种资源适应能力能够得以持续,这可能成为学校的一种特别优势,即大学生态位的特化原理。这一原理说明大学也可以在某些生态位维度上形成局部垄断优势,相应地其它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占据或竞争该生态位维度,因此采取专业化战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意义重大。事实上,一些行业特色型的院校所采取生态位特化的方式来实现专业化的战略就更为明显,比如专注于某一社会服务对象或专注于某一特殊行业等。现实中就有许多大学生态位特化的实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又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专业的“小巷总理”(即社区工作人员);这些学校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其专注于特定领域或专业技能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生态位保护:价值维持战略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每所大学的生态位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不管什么类型或层次大学一般都会为维护生态位的状态而投入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生态位维度上。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既有生态位,那么相应的生态位维度将会因为其它竞争者的挤占而失去竞争力,这就是大学生态位的保护原理。该原理告诉我们不论是什么大学都应该至少对一些主要的生态位维度进仃保护,以防止在某些生态位维度上的大学价值流失。大学生态位的保护既是一种战略安排,同时也需支付一定的成本,但目的都是提升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的感知、提高大学的知名度,从巩固生态位中维护大学的品牌价值。比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或专业有着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积淀,它的社会和公众认可度对该大学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这种学科生态位进行保护和发展,对维持和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意义深远。

    5.生态位增值:关键因子控制战略

    一般而言,无论什么大学,它的生态位状况总是被少数维度或关键因子所支配,其区别仅在于不同类型、层次、水平的大学生态位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维度及关键控制原则。掌握了大学生态位的关键因子可使大学发现并占据有利的资源及空间,并能快速找准提升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从宏观方面来看,大学的生态位的维度主要由环境维度、资源维度和能力维度构成。而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尽管其生态位维度也是由这些要素组合而成,但不同的要素对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经费要素决定了生态位的状态,有的则是取决于师资的综合素质,有的又是受限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思路,还有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社会的认同和需求。因此,与综合院校和名牌院校相比,这类院校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关键生态位因子,并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不断确保生态位的增值效能。

    6.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新建本科院校成长战略

    大学生态位通常都具有多个维度,因此顺延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维度的变化,各个大学的生态位重叠情况会逐渐减弱,这就是大学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原理。若两所大学在一个生态位维度上重叠较多,在别的生态位维度上就可能重叠较少。因此,大学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原理使得大学生态位重叠趋向于弱化。根据这个原理,对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与竞争对手在某些生态位维度上的差别布局,完全可能创造出这类院校的局部竞争优势,以便得到快速发展。比如有的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具有相同的专业生态位宽度,但其可以在区域维度上区别开来,甚至都可以完全分离;有的学校与综合院校在生源生态位上有相似性,但可能在毕业生生态位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情况均可导致大学竞争的弱化,故而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特有的生存空间。

    7.生态位非平衡性:学校跨越式发展战略

    大学的组织进化过程,实质上是大学基础生态位的选择、扩展和跃迁过程,同时也是自身实际生态位不断接近基础生态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态位往往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一般而言,大学生态位的非平衡可能表现为不同生态位维度间的不平衡,也可能表现为一些主要或关键生态位维度的移动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是生态位整体的突变等。如果大学生态位的构成状态发生了非规则性的变化,则大学必然出现非规则的发展态势。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使大学的生态位得到快速健康的变化,并产生正向的“多米承诺”骨牌效应。比如,尽管可能受限于经费、生源等生态位维度,但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校地全面深度合作”,则可能有效弥补生态位维度发展的非均衡劣势,并可能使学校产生跨越式的成长效应。因此,对于这类院校来说,分析规划大学生态位的非平衡变化点及其变化机制,既能有效预防“多米诺”危机,又能对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龚怡祖,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凌凌,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奉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治理理论的大学权力运行风险及规避机制研究”,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高等教育服务广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及广西财经学院2010年度科研项目“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转摘自《高教探索》2011年第6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