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
2011-11-08 09:15 张 婕(《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gjzx)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重要内容之一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工作中的特色专业建设已经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理性地分析和研判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与得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关干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1.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数量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根据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分六批在高等学校共立项建设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含323个经费自筹建设点)。从各个高校所推荐和通过的专业来说,都体现了较强的教师队伍、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到位、实践实验条件较好、管理制度完善等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其中,“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体现了面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体现了面向国家需求,是优先发展、紧缺专门人才和艰苦行业中的专业领域。如浙江省提出: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符合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以及体现高校的办学历史的积淀,要求申报学校在学校专业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在省重点专业建设基础上再推荐国家级特色专业。据浙江省《“质量工程”分项目实施情况报告》统计,“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共有26所高校128个专业入围国家级特色项目建设点,其中,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11个,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

    2.初步建立了特色专业三级体系

    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项目的实施使特色专业建设的机制初显成效。全国上下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三级特色专业体系,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投入8000万元重点建设200个本科特色专业和200个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省级重点专业群;安徽省财政质量工程中设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截至2010年4月,已累计投入经费2671万元用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四川省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三级立项建设程序。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统计,至2010年,四川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2个、省级建设点350个、校级项目600个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数占四川省本科专业总数的10%左右,涉及67个二级类、94个不重复专业,覆盖12万以上在校生,占全省本科生总数的20%左右。

    3.示范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从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效果而言,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一些专业群和相关特色优势专业不断产生和涌现,带动了各高校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通过专业建设还带动了相关工作,如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与质量工程相关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从教育政策学角度来分析,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有其初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追求。实施质量工程的初期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而质量工程的最终价值追求则是高等教育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意义深远,是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桥梁和手段。

    从近五年审批的3376个特色专业来看,基本上反映了高等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结晶,尤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努力,然而这些专业是否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而是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这就决定了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色专业的社会用户反应是十分重要的,但从特色专业的审批来审视,其观察和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各高校提供的文字材料,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因此,建立专业与市场的合理调节机制就成为判断一个专业发展的一个指标,这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重视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是明显不同的。

    2.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

    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影响因素中,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指导性意见》就明确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双重目标:一是优化结构与布局;二是示范和带动专业建设。可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工作中的一项工作。但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审批特色专业的热情要远远大于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的积极性,说明专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审批特色专业相对要容易操作,也更容易看到近期成效。但是,从实施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来看,特色专业建设是一种手段,目标是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从这个层面来研判,特色专业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尤其是作为基层的各个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上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推进。

    3.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

    专业是与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体系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政府应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发挥作用。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开始在医学领域和工程领域进行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其他专业如何制定标准,如何进行认证还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从未来趋势来看,特色专业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

    一是特色专业审批评估体系有待健全。目前,我国尚无特色专业的具体标准,只是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如《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该评审指标共分为八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八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建设目标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很明显,这一评审标准是不分高校类别和学科类别的,所有参评的普通高校及其所申报的各类学科专业均以此评审标准来审批,这一点显然是简单化了。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具体的不同类别高校特色专业指标体系,以引导高校分类发展。

    二是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监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培育绝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形成主要涉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集稳定性和动态性为一体。因此,任何级别的特色专业称号都应设立一定的有效期,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

    4.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培育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特色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认同度。特色专业需要在社会上树立鲜明的形象,培养出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人才。二是长期性。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淀,是一个不断培育和生长的过程,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三是复杂性。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强大的学科基础,而且需要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等。

    特色专业建设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需要有成熟稳定的机制扶持培育,而非批量生产的。目前实行的特色专业建设,对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很容易使“特色专业”沦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不利于真正的特色专业培育及其内涵建设。因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扶持培育更多的特色专业。
 

    二、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同时也是极具理论色彩的问题。要做好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特色专业的定位和功用

    从定位上来讲,特色专业是一个介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中位概念。首先,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其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影响着专业的设置,因此,专业是否与市场保持一定的契合度就成为一个专业能否长期存在的基础。

    从功用来讲,特色专业建设有双重的目标和任务,一是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二是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变迁的角度看,特色专业建设的第一重目标在弱化,第二重目标在逐渐彰显。从政策研究角度来分析,政府部门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列于首位,充分显示了政府所寄予特色专业建设的期望。

    作为一项国家政策,特色专业建设主要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问题,即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高等学校盲目发展问题,即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定位问题;解决专业建设的随意性问题,即高等学校专业的标准和认证问题。特色专业建设在定位和功用上要处理好两对基本的关系。

    1.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特色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要弄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构成要素不同,最终结果不同。从构成要素看,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研课题、研究仪器设备、学科建设管理人员等;而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师、课程、教材、实验与教学管理人员等。从最终结果看,学科建设主要是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以产出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学术性的行为;而专业建设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来展开,最终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多的具有市场性特征。

    2.特色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社会需求”和“动态调整”已经成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两个关键词。在特色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上,需要解决特色专业的层次问题和特色专业与工作的匹配问题。

    所谓特色专业的层次问题,就是要合理区分不同类型高校特色专业的服务面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许多省就进行了不少探索,形成一些有益的经验。如安徽省实施分类指导,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强调重点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这种以服务和支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得到了全省高校的认同和实践,发挥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作用。

    所谓特色专业与工作的匹配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特色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激增,学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凸显。麦可思研究院运用调查数据,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行业高校学生就业的状况,2010年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从专业结构来看,约三成失业大学毕业生持续性集中在少数专业。天津失业率最高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10个本科专业,其失业人数之和占到全市失业本科生总数的38.1%。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应把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作为衡量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
 

    (二)关于特色专业培育的问题

    特色专业之所以被社会认可,绝非一日之功,特色专业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在显性方面,特色专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用户反应、教师队伍、培养方案、资源保证。从学校内部建设而言,特色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因而特色专业的培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用户反应是结果,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方案是手段,资源保证是基础。

     在隐性方面,从影响特色专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影响特色专业培育的内部因素是学科的内在需求,即高校常常会从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考虑专业的发展问题,特色专业培育与传统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是,影响特色专业培育的外部因素是特色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目前,广泛受到社会垢病的是大学专业设置脱离社会的需求,甚至严重滞后,出现了所谓的失业与空缺并存的状态,这凸显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紧迫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因此,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要遵从学科逻辑与劳动力市场逻辑。这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解课题。
 

    (三)关于特色专业认证问题

    政府部门通过国家意志和行为把高等学校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今后是否还要由政府出面分批次地设立新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审批之后谁来进行监控,谁来进行认证的问题,都是值得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

    1.关于专业标准问题

    在经济学领域流行着一句话:制度大于技术。但在教育领域,技术和制度都同等重要,都需要加强建设。对于特色专业建设来说,在制度层面就是形成特色专业认证的长效机制;在技术层面就是制定出特色专业的标准。

    专业标准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尺度。专业标准不仅包括所有专业普遍意义上的标准,而且包括不同专业人才的标准。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的经验。

    2.关于认证主体问题

    专业是否有认证标准是一个专业规范与否的问题,而专业由谁来认证则涉及权限和公正问题。在此方面可以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培育教育中介机构来承担行业的专业认证工作,以保证评介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在英国负责对工程界进行管理的是一家皇家特许的权力机构——英国工程委员会(简称ECUK)。ECUK不但负责管理英国工程界,还在国际上代表英国工程师的利益。因此,根据皇家宪章,其使命就是为工程师、工艺师和技术员确定并保持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国际公认标准。ECUK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工程师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注册,二是对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进行专业认证。ECUK对工程界的管理是通过几十个工程学会来实现的。它对合乎条件的工程学会授予许可证,让这些学会来维护和促进相关的认证标准。
 

    三、关于未来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在未来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为:科学回顾和总结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得失,特别是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差距,科学制定专业标准,逐步开展专业认证,从而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做好下一步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建议组织有关力量,对已经审批通过的特色专业进行跟踪研究,量化分析特色专业所产生的效益和应发挥的作用,为今后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第二,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系统思考,跳出教育的视角,加强对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研究,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信息依据。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分类指导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良性机制。建议把高校注重申报特色专业的热情逐步引导到培育更多适销对路专业的轨道上来,形成高校自主设置、政府备案、社会淘汰的机制。

    第四,通过一定形式的认可机制让具有一定资质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承担行业的专业认证工作,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