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办出特色,这几乎已是共识。但如何办出特色,则言人人殊、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其中关键是要抓住决定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矛盾。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这一因素可以说是学科特色。无论是所培养人才的个性特征、科学研究的整体风貌还是社会服务的侧重点,都和学科特色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科特色是决定大学特色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因素,是本原性的。学科有特色,则学校就有特色。相对而言,其他特色只是一种外在表象,是从属性的,是学科特色的延伸和外化。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学科特色这个核心,学校特色也就纲举目张、水到渠成了。
所谓学科特色,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在学科整体结构上,特色意指“人无我有”,这里的“有”,当然不是一种空头的标新立异,或刻意地填补什么空白,而是积极发展针对实际的、错位发展的新学科、新方向;二是在学科总体质量上,特色意指“人有我优”,这里的“优”,主要指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强调在综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学科核心竞争力。只要能实现“有”和“优”二者的辩证统一。特色也就呼之欲出了。
先说“人无我有”。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许多单科性大学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这一优势曾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当今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科分化整合的内在趋势,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也有条件、有必要追求“人无我有”。
这里的“有”,第一是“非有不可”意义上的“有”。例如,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是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先导和源泉。对现代大学来说,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所大学必须拥有基本的、必需的基础学科。没有这些学科作为后盾和支撑,其他学科就失去凭借,只能繁华于一时一地。因此,这些基础学科必须“有”,必须存在,否则整个学科体系就没有根基,甚至可能崩溃。在此意义上,我国大学要重视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以及文学、哲学、史学等基础学科。第二,与此相应的是,这里的“有”,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全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共性是基础学科主体齐全,特性是在不同的实用学科上突出重点。以美国为例,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可缺少任何实用学科,但作为主干学科的文理学院中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这三大支柱不可有任何一支示弱。所以,我国大学的学科布局不需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第三是高起点、高平台层次上的“有”,强调必须抢占科学制高点,掌握核心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牢牢把握学科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此,需要注意“新有”学科和“原有”学科的有机衔接、无缝对应,不能脱离既有学科而另开炉灶,不能脱离传统而异想天开。这种“有”,倡导一种多向度的“有”,而不是单向度的“有”,即不能仅仅照顾单一的、狭窄的学科点,而要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做到避免单一特色,形成复合特色。另外,从学科建设的应用性而言,这种新有学科,应该着力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避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学科“不在场”的尴尬,形式实际应用特色。
再说“人有我优”。从整个大学群体或者学科群体来看,不可能长期存在“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学科或学科群,寄希望于长期依赖“独霸一方”的学科结构和独占行业资源的研究领域来长期撑门面是不现实的。因此,主要应该在学科的“人有我优”上用心思、下功夫。
“人有我优”表现了一种鲜明的质量意识。学科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学科质量。“人有我优”主要强化质量第一意识,坚持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里的“优”并不一定是在传统意义上的绝对优势,而可以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基础上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重点和主攻方向上彰显优势,可以在完善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上彰显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优”,并不一定要全面地追求卓越,而是有选择性地追求卓越,千万不能把学科建设面铺得太宽。结合校情,瞄准前沿,在几门主要学科上形成自已的个性和特色,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便能够形成一流的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这几乎是每所大学成就功业的必经之路。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有众多学科。学校在不同学科之间平均用力,不恰当地提出了“在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的口号,结果虽是每个学科水平都较高,但没有一个学科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因而始终进不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后来,学校调整策略,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要求主要系科都尽量与该学科挂钩,有关系科从不同角度加以配合辅助。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发明了劳伦斯加速器,也正是由于这个发明,伯克利分校一下拿了多个诺贝尔奖,生物原子工程学科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可见,如何在学科结构相对齐全的背景下,围绕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才正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明白了学科特色对学校特色的决定作用及其二者的关系,大学如何办出特色也就找到了抓手和着力点。有鉴于此,我国大学还是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建设上,放在学科结构调整和质量优化上,从而力争通过突出学科特色来增强整个办学特色,提升学术水平和育人质量。
转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