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加快,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并成为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此转变过程中,先后有200多所院校由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校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这类院校,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
潘懋元教授认为,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框架,高等学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造就出“家”子头衔的杰出型人才,如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2)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一批以“师”为头衔的人才,如: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经济师、艺术设计师等;(3)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工作职业技术人才,造就更多的以“员”为头衔的人才,如:技术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在上述三类高校中,第一类高校大都是老牌本科大学,并且以“985”和“211”工程大学为主,长期的精英教育已经有很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第三类高校以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升格而成,也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而第二类高校,大约有400所高校是老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大约有200多所。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仍旧处在探索和学习之中。
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要载体的,因此,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专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之关键。
一、创新课程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实现形式。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第一类高校主要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其课程目标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十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以学科分类为依据,并依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组织课程门类和章节内容,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验、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课程考核与评价侧重于理论知识水平。第三类院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其课程目标是典型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以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并依照工作体系安排和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更侧重于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既不能照搬第一类大学,更不能照搬高职高专院校。但是,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过程看,这两种倾向都是明显的。
从理论课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看,新建本科院校更多的具有一类本科院校的倾向,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在课程模块、课程目录、课程时间分配、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方面都趋同于、甚至等同于一类本科院校。
从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看,新建本科院校又或多或少保持着高职高专历史传统。新建本科院校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高职高专直接升格为本科院校,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高职高专联合升格为本科院校,三是以高职高专为主体,联合中等专业学校或成人教育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不论哪种类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其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是很深厚的,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征就更为明显。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项目选择、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实验实训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更多的停留在高职高专水平上。
从整体看,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最显著的问题是:理论课偏重于一类本科院校,实践课偏重于高职高专院校;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相互脱节的趋向。由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价值目标,教师的困惑与学生的困惑都是普遍存在的,严重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理性主义课程理论,也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课程理论。潘懋元、周群英等提出20世纪50年代流行起来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更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结构主义又叫构建主义,其课程理论思想主要源于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识建构”。“知识建构”的基本内涵是:知识不能以简单的传授而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合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经验方式、情感态度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因为在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着、合作者、促进者。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特别强调教学操作策略,其贯穿整个教学操作策略核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特征。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不同的教学操作策略具有不同的教学环节,但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不仅具有全新的课程哲学,还有全新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过程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结合院校自身条件及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环境,重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人才方案编制和课程设计模式,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课程建设的基础是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又叫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它是各高等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进程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人才比较优势的重要保障。
1.新建本科院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专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改造。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专科学校(高职院校)或以专科学校(高职院校)为主体升格而成的,其本科专业也大都是在原有的专科(高职)专业基础上批准设立的。因此,这类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在专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或加以补充而成。又因为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办学定位,所以从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仅仅表现为课时增加、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内容扩展,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过程、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等依然没有走出专科层次或功利主义的框架。
(2)本科专业人才方案编制有明显的封闭性。一方面,本科人才方案的起草者局限于校内的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者,长期适应于专科院校的思维模式对本科人才方案有极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本科专业人才方案的讨论也很少吸收外校专家、行业名家、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少数院校会聘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家对人才方案进行审定。本科人才方案的起草、讨论、定稿、执行、修订或变更,完全处在学科专家封闭的理论思维状态下。
2.创新本科人才方案编制模式,构建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课程结构。
(1)跳出专科(高职)人才方案框架,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要制定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打破专科(高职)人才方案的框架,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编制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全新的课程结构。
一是要抛开原有的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校升本以后重新确定的办学定位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及专业新的发展和学校实际,科学吸收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成份,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既不是专科(高职)人才方案的简单改造,也不是研究性大学本科人才方案的简单复制;既有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能体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体现一般本科教育的普遍价值,又能体现院校特色的特殊价值。
二是要打破院校现有办学资源的限制,以发展的眼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科(高职)院校到本科院校的转变,不仅要有办学资源量的扩张,更要有办学资源质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不能受现有办学资源的限制。在实践中,很多院校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考虑现有的师资结构、实验实训条件、教学模式等,以至于在本科人才方案中保留了更多的专科(高职)成份。因此,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把院校新增和提升的办学资源作为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实验实训项目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要体现开放式办学思想,形成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放式的办学体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化视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社会化的实验实训基地、共享性的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的校际及国际交流、联合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合作研究等都要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2)广泛吸收校外人员参与人才方案的编制,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全过程中都要广泛吸收校外人员参与。
一是要广泛吸收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参与人才方案的框架设计和课程结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水平,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要广泛吸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家、高等教育专门研究人员、行业或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等,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修订工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能体现社会需要,更能适应行业或企业新的发展趋势。
三是要广泛征求往届毕业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或建议,以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和在不同单位的实践过程的亲身体验,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过程、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提出真知灼见,使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能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单?东,男,1959年7月出生,陕西省安康市人,安康学院教务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