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兄武 许庆豫
一、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必然分化
(一)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根据工作职能的性质,专业人才总体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一类是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或称研究型、理论型、基础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 应用型人才还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 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的人才称为工程型人才;将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产品需要两类人才,其中一类是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技术问题的人才,即技术型人才;另一类是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的人才,即技能型人才。 随着工程和技术理论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还可以细分,如工程型人才可再细分为工程研究型、工程规划型和工程应用型(主要在于运用工程理论和技术手段去实现工程目标);技术型人才可分为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对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不同要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分成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学术性高等教育体系和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由于应用型人才还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因此,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内部还可对应地分为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但是,一类教育是否属于职业教育,取决于其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生产产、服务一线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这也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类教育的衡量标志。它应具备四个要素,即培养的人才:一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二是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三是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四是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按照这样的理解,学术型、工程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尽管也要从事某种职业,但其工作的领域比较宽泛,不符合上述要素,因此,学术型、工程型高等教育并不可理解为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既包括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又包括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教育。 从理论上,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当属职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26%。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上升,许多原来无法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生涌入其中,单一的学术性高等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西班牙著名教育思想家奥尔特加批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很多高校“不切实际地都要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另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改变了本科生的就业方向。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由原来的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充任,迅速改变为主要由各层次的研究生充任。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原来可以到研究院、设计院等单位工作,现在只能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现在主要接受硕士以上毕业生,或少量“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的本科毕业生。 因此,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必然由学术性高等教育单一体系分化为学术性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一个应用型人才系列。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一)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严重,《2014 年教育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3 年地方本科 院 校 初 次 就 业 率 仅 为 75.4% , 低于 重 点 本 科 的75.5%和高职高专的 78.1%。 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低,而且就业质量也不高;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呈现加剧的势态,而且似乎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技术职业的能级和层次提高,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的提高。以前只有中专、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培养已由过去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至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这类人才我们国家目前严重匮乏,如: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 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 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 例 仅 为 3.2% ,而 发 达 国 家 一 般 在 20%-40% 之间 。因此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需要大力发展。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盟理事长孟庆国介绍,“21 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许多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 德国、瑞士、芬兰、荷兰等应用技术类大学多的国家,不仅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且失业率较低。如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一个自成一体的支柱,德国 7 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 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
三、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为转型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为顺利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及时创新。
1. 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体系的划分,不是对高等院校类型的简单划分,而是对不同高等教育性质的描述;它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为依据,从横向上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不是低于学术性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高等教育层次,而是贯穿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完整体系。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术性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型高校只是类型的区别,而不是层次区别。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在制度建设上,政府和社会要给应用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要消除对应用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性歧视,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新设本科院校和更名大学都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这是鼓励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政策措施,它既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他们在相应的类别中寻找竞争目标度,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评估标准,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内涵建设提供指导。
2. 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教育机构体系和学历、学位体系,这是培养各个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它既是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据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应该既包括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又包括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教育。从理论上讲,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因此,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构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完整的职业教育机构体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学院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同时, 符合条件的可以培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构建完善的学历、学位层次体系。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主要包含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其中研究生层次要包括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两个阶段。相应地,也要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位层次体系,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甚至考虑高职阶段设副学士学位。 构建完善的学历、学位层次体系是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于职业倾向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未来成长的渠道。
3. 实现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在总结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要对转型高校招生制度进行配套改革,转型高校在招收一定规模参加高考学生的同时,应按相应比例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调整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制度。在转型高校办学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一是适当调减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二是同层次的转型高校与非转型高校在高考录取时要同批次招生,只有这样这才能体现转型高校与非转型高校只是类型差异而不是层次差异,打消考生和家长的顾虑,转型高校才能招到有志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优秀生源。因为社会的顾虑主要来自于学生和学生家长,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高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招生制度。在总结3+4(3 年中职、4 年本科)或 5+2(5 年高职、2 年本科)试点项目经验基础上,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招生制度,一是扩大转型高校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规模,二是探索建立转型高校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方式,鼓励有愿望、有学习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转型高校继续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高考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唯一途径,给那些有愿望、有学习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以希望; 也可改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地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输送好的生源。从 2012 年,江苏省试点 3+4(3 年中职、4 年本科)或 5+2(5 年高职、2 年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招生情况看,生源非常好,与四星高中平行录取,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报考。完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招生制度。在总结3+2(3 年高职、2 年本科)试点项目、“专转本”经验的基础上, 完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招生制度,为有愿望、有学习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能进入转型高校继续学习提供途径和渠道。
4.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产学结合、校企联合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仅依靠高校的主动性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层面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法律基础,如可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法》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法》,明确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学生个体及家庭等利益相关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的氛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如在德国,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 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于 2012 年联合出台的 《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 现阶段,在国家相关法律未出台前,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上市公司,首先要按一定标准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接受高校大学生实习;同时,还要接受转型高校教师的挂职、短期实践培训。在美国,每年政府机构都接收大量实习生,包括白宫、国会、各部委,使文科学生获得实践工作机会。地方各级政府要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地方政府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导向等解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和激励多方合作。
5. 建立转型发展的管理机制。 “如果只是在文件上落实了分类办学,评价体系、拨款体系还是向学术型、研究型倾斜,有几所学校能真心实意地转? ”某地方本科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这不仅是某一所地方高校负责人的忧虑,而且还是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负责人和教师的忧虑。因此,要从政策引导、宏观指导等方面建立起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管理机制,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在分类办学的理念下,要做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在转型高校的发展愿景、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等关键问题上给予明确导向,通过政策导向给符合转型条件的地方本科院校以明晰的改革方向。同时,通过新设本科院校和更名大学专业硕士、 专业博士领域的增设,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激励政策,激发待转高校转型的积极性;保障教师权益,调整转型高校教师职称职务和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加强对高校转型的宏观指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面对社会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各种障碍,又要解决在转型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所以,要加强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对地方高校如何转型、转型后如何发展给予切实的宏观指导,如学科如何发展、专业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应用性课程如何建设、教师队伍如何转型等等。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对于哪所高校转、哪所高校不转,不能采用如办学年限等标准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方式,应由省级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统筹安排。另外,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组织领导、沟通协调、政策支持等工作,解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出现的重大和共性问题。
6. 加强转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当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师资队伍的应用转向及其水平的发挥至关重要,深化人事体制改革是必然选择。要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政策,通过引进、培养并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聘的顺畅通道,让企业人员“进得来”,高校教师“出得去”。建立师资“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双师型”教师的进口关。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又在企业工作 3 到 5 年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具备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师任职资格。 但现阶段,为弥补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数量的不足,转型高校要由重学历、职称、科研水平到教学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降低学历、职称和研究成果条件,提高实践经验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引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制度,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支持转型高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解决兼职教师的待遇、资格和管理问题。建立转型高校教师柔性进企业制度,规范、鼓励和支持转型高校教师(主要是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兼职、挂职,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问题,密切校企合作。企业可主动选派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同时邀请高校教师参与企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改革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用以往学术型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来衡量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是有失偏颇的,甚至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利的。应从应用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对转型高校教师,要将技术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前提条件;同时,对转型高校专业教师的聘任、考核要从侧重评价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业的培训制度,要求转型高校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每 5 年必须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生产的需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情况计入本人业务档案, 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和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转岗、再培养制度。对于转型高校,必然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就是传统学科专业教师,在专业撤销或培养方向调整后如何处理。为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必须要建立教师转岗、再培养制度,年龄偏大不适合再培养的教师可以选择转岗;其他教师要进行再培养上岗,根据具体情况可到其他高校进修,也可到企业接受培训。
7. 加大对转型高校的办学投入。 地方高校办学资源不足是制约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转型后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办学资源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幅增加了。越是强调技术性、职业性,就越需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其对物质条件、外部条件的依赖也就越重。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实验室、实训场地、实习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实验室、实训场地、实习基地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和其他资源投入。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必须得到相应的增加,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对办学经费也会提出更的需求。 另外,教师定期进企业接受培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教师,定科学合理的拨款制度,增加对转型高校的办学投入,满足转型高校的办学需要。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作者张兄武,苏州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许庆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