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转型发展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正文
 
打“特色牌”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2013-12-10 08:43  

   发挥专项资金支持学科平台建设引擎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主要对中央直属高校提供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在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制定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管理办法。

  在中西部地区,有13个省份目前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供给的高校,河南省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说:“国家在制定政策、分配教育资源时更应关注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化发展。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人口、需求量等综合因素,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调整方向,找准保持特色和服务地方的契合点,如果找不准,学校发展会受到制约。希望国家能多扶持特色学科,财政多承担一些。”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张元说。

  “当前,首要的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利益补偿和发展导向作用。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补偿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遏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另一方面,对那些勇于探索自身特色发展、积极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高校给予激励,以引导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应强和彭红玉等学者建议。

  借鉴“2011计划”破解人才流失困局

  受历史形成和政策局限的影响,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大型平台缺乏,这使引进、培养人才的难度增大。

  “借鉴‘2011计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流动不调动,把有些机制延伸一下,可能会带来新的成果。”河南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许科红说,“2011计划”提供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强人才聚集到一起的思路,地方高校可以考虑把一些最优秀的人充实进来,改变学科格局。他希望国家给予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更多关注,政策导向上有更多考虑。

  吉首大学教授易小明认为,国家可以出台专门政策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扎根当地、服务当地,还可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吸引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同时,改革高校人才评价体制,建立开放、灵活的立体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高校人才无后顾之忧。比如,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者,可以将其贡献量化成人才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并与其工资待遇挂钩。

  发挥优惠政策提升高校服务能力的引导作用

  地方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群体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在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突破的现实“瓶颈”。

  长期负责服务地方工作的河南农业大学地方合作处处长张光辉说:“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任务很重,我校就有很多教师去田间指导。下去指导的教师应该有分类,农业部门提倡推广型教授,但国家一直没有政策,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这个系列。希望国家建立一些机制,给予专门的社会服务经费,增强对学校服务社会的考核评价。”

  在谈到地方高校发展时,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说:“地方高校不可能像部委属高校那样,去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式发展,更不可能单纯地去追求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只能坚持学校自身的特色,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大战略中。同时,国家还应当发挥相应优惠政策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和刺激当前处于困局中的一些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1计划’不问出身,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这就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参与的可能。地方高校不要因为‘出身’不好就不去追求梦想,而要立足地方需要,不断耕耘,多作积累,由此才能增强抓住机遇的能力,在关键时候取得突破。”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说。

在呼吁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地方高校也需要重新规划和构建自己的未来角色定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教所所长盛正发认为,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创办的政策依据和生存基点,只有主动体现区域特色,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力资源和内生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目的,认真分析学校所处地域的独特性,摸清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从中寻找出价值性高、独特性强的优势要素来培育特色方向,才能真正与地方特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转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日第1版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