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师范教育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高校间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从单一向综合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明确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这是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时期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地方师范院校功能的发挥及教育重心的变化,而且关系到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目标上的重“名”轻“实”
高等教育大众化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的分化和高等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同时协调国家经济和社会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不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考虑自身办学实际和办学条件,盲目向高水平大学看齐,追求“高水平”、“综合化”的“名”。应该说,在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竞争,希望提升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忽视了自身办学实力,或是抛弃自身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去追求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仅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使学校丧失原有的办学特色,因为高水平大学不是靠口号式的目标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办学条件、领先的科研水平、高水平的办学质量等作为基础。
2.办学层次和类型上的重“研”轻“学”
办学目标定位的偏失直接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层次和类型上的重“研”轻“学”。所谓重“研”轻“学”就是指地方师范院校纷纷追求“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而轻视“教学型”的办学倾向;具体到人才培养上,顷向于注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轻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而言,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无视自身办学条件,朝着“教学研究型大学”乃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努力,于是一时间“更名”和“升格”之风盛行,即师范大学希望更名为综合性大学,师范学院希望更名为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或综合性学院。这种互相比较和攀比的结果,会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高、大、空”的偏失。
3.办学水平和特色上的舍“本”逐“末”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师范性”上。“师范性”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本”,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师范性”就是要求地方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教师。地方师范院校要做到这一点,客观上需要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注重素质性和基础性;在课程建设上注重教育类课程和科学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在专业建设上以基础教育的客观需要为起点,拓宽专业口径,模糊专业界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内部结构以及相邻学科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在科学研究上重视对基础教育科学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在校园文化等建设上注重师范精神的塑造和师范传统的形成与传承。目前,一些本科师范院校为了拓展办学功能,依托现有的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举办一些非师范类专业,这种拓展办学功能和服务面向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与办学功能拓展两者的关系,在举办非师范类专业的同时,逐渐淡化甚至放弃教师教育特色,这不仅浪费了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也将会使地方师范院校丧失原有的办学特色。
二、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
1.以更新办学观念为先导
更新办学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的校办学定位。第一,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的民主化与分权化、院校的个性化、教育结构的合理化。顺应这一重大变化需要我们的办学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第二,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不排斥精英教育,但更重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都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不能简单地以研究型大学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和评价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院校。一所大学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第三,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不能把人才的内涵仅仅局限为“社会精英”、“白领阶层”,而要依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第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特点,研究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在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从国家教育战略为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样化的,高校办学定位也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就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只能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以培养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目前,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要结合国家尤其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研究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科技市场、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文化教育传统等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找准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此为依据进行办学定位。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地方未来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根据地方基础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根本
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办学离不开学校自身条件。办学定位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所以,地方师范院校要通过挖掘自身办学历史传统和优质资源,实事求是地全面考量学校现实条件,深入分析教育形势和服务面向来确定自身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全面分析学校发展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办学效益、基础设施、校园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挖掘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准确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和软实力,在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教师教育,弘扬教师教育特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明智选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必须以现有实力与水平为依据,不断挖掘和凸显办学特色,培育优势学科,打造品牌专业,形成市场竞争强势。立足和不断凸显这些特色和优势才是办学定位的根本。(本文有删节)
转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