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动态>>高教动态>>正文
 
高校转型:突破“围城之困”——访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名誉理事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
2015-05-17 22:20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文化强国,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作为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夹心层,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定位、质量建设、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遭遇“围城之困”。如何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突破“围城之困”,打造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升级版?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名誉理事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

 

做好转型发展顶层设计

 

唐景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惑。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转型发展?

成长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路径。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地方本科高校经历了以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张为主要内容的外延式转型发展。目前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达600余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除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外,也有一批具有一定办学历史和实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引领着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的战略联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是在原有专科基础上新建的,虽然名称“升格”了,但办学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因此,转型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而是办学思想、模式的调整,转型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地方本科高校第二次转型是在对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拷问基础上,对第一次转型发展的反思与超越;是对地方本科高校战略定位做出新谋划、办学策略做出新选择的转型。第二次转型发展,要求学校的发展定位更准、发展动力更强、发展空间更广、发展质量更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第二次转型的目标追求不同于以办学规模扩张、办学条件改善为主的第一次转型,而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方式、创新办学思路,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凝练特色、铸造品牌上来。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一是转型发展、战略驱动。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高水平的综合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大学转型;由知识发展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向学科、专业、产业相互衔接的建设体系转型;由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由传统大学管理向现代大学管理方式转型,努力使地方本科高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进步的“推动机”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不断推动学校走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二是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必须深化内涵建设,科学处理内涵和外延、质量和数量、效益和规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提高学科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三是特色引领、铸造品牌。必须坚持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围绕每所学校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铸造出一批品牌项目,让学校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

 

明确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唐景莉: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明确办学定位,找准自己的优势,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成长春:分类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基本发展轨迹,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分化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高校。不论是基于何种原因所产生的分化,每类高校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和办学定位。如德国、荷兰等国的应用型科技大学基于自己的准确定位,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学术型大学,因为这些应用型科技大学凭借其准确的面向实际、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遭遇困境。地方本科高校成了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夹心层,在发展定位、质量建设、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遭遇“围城之困”。

知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提出了“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大学作为一种有机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周围的环境一起构成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每所大学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即“遗传”;每所大学也同时面对着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即“环境”。大学在生态系统中基于自己的“遗传”和“环境”,构筑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明确自己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在理想的情况下,高校的生态位分布错落有致,每个高校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大部分学校的发展已经陷入“学院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然后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简单逻辑困境,导致地方本科高校“生态位”高度重叠,造成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出现一个种群驱逐另一个种群或种群之间两败俱伤的情况。因此,亟需重构地方本科高校“生态位”,在办学定位上,积极推动向综合性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变,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应更加突出应用性、本科性和地方性。在办学理念上,要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落实到以生为本上,落实到以教师为本上,整体式实现发展定位的转型升级。

当前,国内外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正式积极面向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如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发展范式之外,开辟出了“创业型大学、服务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多元的发展方式。建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面对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大量削减高等教育拨款,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发展,它转而定位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经过短短三十年左右的发展,使其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发展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大学转型发展的典范。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抢抓沿海开发的机遇,以“转型升级”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词,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通过“转身面朝大海”,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根本,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村紧密合作,与科技、产业、文化相互对接,实现了“办学春暖花开”。在由145所新建本科院校发起成立的全国新建本科高校联盟,学校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态种群中占据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唐景莉:不同的使命是由不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定位所构成,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人才培养的定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层次有别于其他高校,它们是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成长春: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基于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变化而衍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产物。我国目前正处在以科技和信息为引领的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期,需要大量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而地方本科高校则是承担这批人才培养任务的中流砥柱。第一,充分认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加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源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于具有较高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对于这种需求的积极回应。尤其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应用型教育的主体。基于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对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是一种大势所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行业性为主导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为行业培养人才。

第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能力为本、重在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能力为本”,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定向于行业、定性于专业、定型于应用、定位于教学、定格于实践的专业应用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在应用”,贯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为主的原则,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技能的迁移与应用。通过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校内与校外教学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术转向应用。

第三,改革课程与教学模式。构建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更加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覆盖。课程的设计、评价有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教学则更多地运用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完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提高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实施双导师制,构建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的学习模式。建立优秀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机制。

第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对第二、第三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强化应用型的学科与科研建设

 

唐景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是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与科研建设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注重应用。如何实现学科和科研建设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

成长春:学科与科研工作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学术心脏地带”,而使学术心脏跳动的是贯穿学科与科研建设过程中的“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学术心脏输出的血液是“知识”,心脏能否被激活,直接关系到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关系到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质量。只有激活学术心脏,才能为地方本科高校这一生态种群的演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占据有利的生态位,提升发展质量。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可以从知识创造与应用的关键环节开展“手术”,探索发展最有造血能力的学术渠道。

在知识创造方面,努力走出知识生产碎片化的困境。由于学校行政壁垒、学科壁垒、行业壁垒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生产系统的碎片化。地方本科高校应走出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即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学科导向”为逻辑,学术人员局限于某一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转而开创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即以跨学科为基础,以“问题导向”为逻辑,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建设跨学科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学术创新力量,激活学术心脏。具体到学科与科研建设而言。在学科建设方面,由转型发展初期学校注重个别学科的建设转向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一批学科高地、知识创业示范基地。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布局,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优先培育新型交叉学科。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和学科基地构筑,做到教师进团队、项目进方向、方向进学科。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业绩奖励办法,建立以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需求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制,从“分散、封闭、低效”向“集聚、开放、高效”转变,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提高科研效率。盐城师范学院牵头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建设了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打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的壁垒,整合优势资源,激活学术心脏地带。

在知识应用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建设政府—企业—高校“三重螺旋”的网络关系,形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大众用户的知识应用价值网络。通过知识应用价值网络,学校可以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中找准知识应用的切入点、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中找准知识应用的支撑点、在服务地方文化中找准知识应用的着力点,努力走出产学研合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实施校内外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深度合作的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科研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开放式研究机构为平台、重大项目为纽带的多样化科研组织新机制。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机制和科研信用体系。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唐景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破解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

成长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不断发展、进化着的,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它们必须建设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埃里克·阿什比曾说过:“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20世纪末,伯顿·克拉克对英国、荷兰、瑞典和芬兰处于高等教育边缘却成功转型的五所大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建设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是它们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形成这个拓展的外围,关键就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沃里克大学为了成功转型,建设了为企业和社区有偿服务的商学院、艺术中心、沃里克制造业集团、大学科学园等发展外围。

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建设“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一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二级学院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内容。设立由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试点学院理事会(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履行对学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的审议、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等职权。构建学校、行业和社会共同支持和监督学院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学院办学的行业特色。二是建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二级学院要全面推行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三是搭建院地、院企合作平台。学校要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在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行业特点明显的二级学院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同组建合作平台。二级学院要与企业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东莞理工学院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按照东莞产业发展布局学科专业,多方位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延伸服务社会触角。201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就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华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室”、“华为云存储与网络开发实训实验室”、“ICT融合创新教学展示中心”三个实验室。合肥师范学院以服务求生存、以应用求发展,重点打造电气信息、文化产业、教师教育等3个特色专业群,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重点师范院校合作建立“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凝练办学特色、铸造发展品牌

 

唐景莉:特色办学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特色是地方本科高校赢得发展优势,获得独特发展机遇的重要“法宝”。您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凝练特色、打造品牌?

成长春:必须坚持把优势打造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品牌,实现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凝练特色、铸造品牌的关键是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学校发展的“卓尔不群”提供持久的助推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大力提升学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载体再生力和品牌创新力,切实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神圣使命。《盐城师范学院文化建设纲要》提出了“培育高境界的文化精神,体现高效率的文化管理,开展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的品牌文化打造思路。其中,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认真总结、挖掘学校优良文化传统,深入凝练大学精神,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内涵。盐城师范学院立足盐阜老区,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成立新四军研究院,创办铁军文化艺术团,丰富和深化用铁军精神办学育人的内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王强精神”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坚持用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二是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以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载体,构筑师生员工精神家园。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坚持学术与艺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民间文化进校园。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为抓手,激活校园文化创新活力,构建高品位、开放式、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新格局。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坚持打好“沿海、师范、老区”三张牌。“沿海”牌重在深化服务与创新驱动上下功夫,以政产学研合作为路径,智力服务与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研发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师范”牌重在做精做优与示范引领上下功夫,高起点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大力度推进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多方位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彰显学校的品牌实力。“老区”牌重在传承创新与弘扬践行上下功夫,用老区文化、老区精神丰厚校园文化底蕴,汇聚师生创业创新创优能量,塑造地方高校办学品牌。

在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中,一批发展较早、实力强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地方本科高校群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南通大学是一所具有博士授权的百年老校、省部共建高校,基于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跨越发展战略和学校在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办学特色,确立了“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办学新思路,正奋力开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四大发展目标”就是要选准跨江发展的发力点,打破地域限制,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跻身长三角一体化和都市圈建设进程;就是要确立转型发展的支撑点,提升办学层次,调整结构,争先进位,实现教学型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转变;就是要科学定位,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要聚焦质量,办有“创新精神”的大学;要服务社会,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要营造环境,办有“文化品位”的大学。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强化顶层设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明确办学定位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转型发展的根本任务;建设应用型的学科与科研是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凝练特色、铸造品牌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上述六个方面相互促进,协同作用,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转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8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