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研究园地>>研究成果>>正文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以安康学院走内涵式发展为例
2016-09-19 20:11  

                                         2011-09-02 16:02

                                               赵临龙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基本结束。今年全国普通高校957万余考生,招生计划为657万名,平均录取率达69%,比2009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报名人数除西部的四川、重庆、甘肃、西藏4省区的考生人数较2009年略有提升外,其余省份均呈下降趋势,比上年减少了约65万人。4省区高考报名人数增加情况:四川(共51.15万,增加1.15万)、重庆(共19.67万,增加0.07万)、甘肃(共29.1万,增加0.5万)、西藏(共1.8万,增加0.44万)。

    作为教育大省的陕西省,2010年陕西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7.8556万人(陕西省高考适龄人口高峰已过),比去年减少2.6302万人,估计录取率将提高到65%左右。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共录取新生22.7817万名。其中本科共录取新生12.9584万名,比原计划超录了1.1718万名。高职(专科)层次招生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不足,达到高职(专科)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有近8万人不填报高职(专科)志愿,导致录取计划未能完成,实际录取新生9.8233万名,完成计划的84.76%。[2]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据预测,今后几年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仍将不断下降,高考考生人数将持续下滑因此,随着针对高校生源的变化趋势,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源头的高校内涵式的发展

    2009年,在盐城师范学院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率先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分类形式。他倾向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型院校(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发展应用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局面,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

    安康学院作为新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1958年诞生之际就成立了数学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数学系不断壮大成为学院最大的数学与工商管理系,近2000学生的规模。2006年学院升本后,数学系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涵建设,将工商管理系从数学系分离出去,仅保留与数学系相关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统计学,学生规模也控制在800人以内。

    近4年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截至2010年9月,学生在校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六届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论文《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关于仑巴菲特引型的证明》分别获得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30余项,在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累计获得一、二、三等奖70余项;专科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多次出现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全部上线,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上线率达30%以上,学生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211”大学录取,同时,还有数学教育专科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09年安康学院数学系主任赵临龙教授应邀在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年后上作大会报告《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  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4]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建设,推动了安康学院数学系的学科专业发展,在省内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1.教学质量工程:先后在安康学院成为首先获得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陕西省教学团队“高等数学”、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数学教育”、陕西省本科院校教学名师的第一人。

    2.教育教学成果奖:在二年一度的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连续2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2007年,二等奖)、《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 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2009年,二等奖);同时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2007年,二等奖)、《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三等奖),目前数学系累计取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

    3.国家规划“十一五”教材:《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高等数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另外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目前出版教材20余部。

    4.教育教学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2007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2009年,重点课题)、《新课程下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2009年)、《新课程下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2009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09年),目前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10余项,圆满结题5项。

    二、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内涵式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一些重点学科,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培养一批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产生一批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4]

    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方院校也只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并赢得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根据区位秦巴绿色资源优势,提出立足秦巴,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方向。安康学院紧紧围绕秦巴绿色资源保护和利用,针对绿色产业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成为学院办学特色的亮点。学院升本以来,获得19项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得陕西省省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蚕桑)”;省级重点实验室“蚕桑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富硒食品”;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富硒食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GAP工程技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园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林与生物科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学”等,都是围绕秦巴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特色学科专业,在近几年升本的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显示安康学科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为此,学院党委书记杨涛应邀在200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作大会专题发言《科学发展视角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略》,院长王兴林在2010年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第四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进行论文《坚持“三服务”办学方向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机理》交流。

    1.“汉水文化研究”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确定了陕南方言民俗、陕南民间文艺、陕南旅游文化等三个研究方向,在陕南方言民俗研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南方言的历史层次研究》1项;在陕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汉调二簧”,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陕南旅游文化研究中,围绕秦巴生态旅游发展,获得的3项省级部门成果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2006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使中国“自然国心”将安康及周边地区推向全国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省级科技平台: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聚集学院和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先后承担或参与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安康市月河流域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2009年)等10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成果《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2007年陕西省农技推广一等奖、《女娲银峰茗茶的研制与开发》获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园林专业”学生获得2010年全国先进班集体等荣誉,尤其教育部特色专业“园林”质量工程的取得,凸显安康学院的区位优势和学科的优势基础。

   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蚕桑)重点学科方向:学院以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平台,先后承担或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及国家“东桑西移”项目30多项,其中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野蚕桑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选育》(2008年)、《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设》(2009年),仅2006--2008年科研经费达200万元以上,实验室围绕蚕桑野生资源开发利用,在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成果《桑树高效繁育技术与应用》获得200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尤其是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的获准建设和顺利验收,在全省乃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彰显“特色”效应。

    三、加快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考

    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当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高校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

    1.处理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与高校“三大职能”的关系。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但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强调的功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潘懋元教授就指出: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培养的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总之我们的定位在哪里?恐怕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第二类型的应用型大学。

    因此,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在落实高校三大职能时,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加强“科学研究”,致力“服务社会”。

    2.处理好区域特色与学院优势学科的关系.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当前,高校的发展都是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一概地强调特色化。如学校不论在重点专业确定,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等方面,往往都是优先考虑与地方经济相关的“特色”专业,但新建本科院校围绕地域优势所形成的学科特色,往往带来一个新问题,挖掘的地域优势,却没有相应的专业支撑,有相应的专业却没用学生支撑。另外,一概地强调与地方区域优势相关的“特色”,结果是学院一些原本较优势的传统专业,只能去做基础性的服务工作,是这些优势专业丧失发展的机遇,造成人才流失,直至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

    潘懋元教授就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自身特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果抛开市场需求,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去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其实,不论是重点专业创建,还是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打造,应该走“优势+特色”之路。因此,学院注重特色专业的打造同时,必须对办学历史悠久的师范专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它涉及到学校的历史沉淀和学校办学精神的提炼。当然,这些优势专业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专业改造,增添新的气息,保持领先的地位。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3.处理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价体系与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所遇到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过去人们一直按照卡内基的“学位分层次”法,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等等。结果给人们造成错角:研究型大学是高级的,教学型大学是低级的,以致误导大家重学轻术、层层攀高。直到今天,当人们谈到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新的分类标准,就像潘懋元教授就指出的:由于感觉“应用”比“科学”、“研究”低一个层次,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想提高知名度就努力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不少学校甚至不惜丢弃专业特色而去追求“高层次”,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因此,很多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一概地追求“学术性”的评价体系,使科研远离教学,对教师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强调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的“应用性”时,要求不论院校的什么学科专业都要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并以“应用性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效果作为评价标准,这就使一些非应用的“基础性学科”,不得不做一些与本学科发展无关的“研究工作”,结果影响到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重实际应用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结果导致教师在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的研究才是“科研”,而具有基础性的教学研究不属于“科研”,结果促使教师形成轻视教学,重视科研的不良倾向。

其实,对于高校服务社会,应该采取“策略+技术”的灵活方式。高校由于学科不同,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技术”,而有的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策略”。有时,一个策略的出台,可能比技术的影响更大。因此,高校服务社会,应根据学科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服务要求,使各学科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安康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