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研究园地>>研究成果>>正文
 
有所不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的策略选择
2013-06-14 10:45 杨行玉 

   杨行玉

     一、有所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的共同需要与误区

    “对一些院校战略管理的制定,如何加强科学指导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明确自己的使命、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但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战略管理的现状是,“有所为”几乎是各高校战略管理中共同的主题。贪大求全、志存高远,在战略管理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从思维习惯到行为过程,强调有所作为、如何作为、作为什么,而忽视了有所不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战略目标过高、过杂、过空,与自己的校情、区情不相符合,使教育和研究远离本质,高等教育的使命被虚化、偏移;二是战略重点忽视了教育的长期社会效益,过分强调近期的规模效益,市场资源配置归于重视功利,忽视院校的核心价值;三是校内资源分配过于考虑经济利益的回报,缺乏对教育规模的尊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需要的分析研究,在经济效益原则上强超硬上;四是战略举措过于倚重行政权力推动, 忽视学术权力作用,行政战略压抑学术战略;有的甚至模仿历史久长的重点高校,使之一些举措脱离了地方院校的职能,环境、资源、能力与学生实际,造成有效资源的不当配置,影响了院校的有效发展。

    出现这种状况的高校,往往不是不重视发展战略管理,恰恰相反是因“太重视”而走入误区,过分强调“有所为”,忽视“有所不为”。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不当的成因析解

     上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从哲学层面讲是割裂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这两个战略管理中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这些问题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保证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

    从系统论视角分析可从知识、逻辑、经验、时间的四维空间做系统的思考,不难找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过程中问题的根源所在。“在逻辑、经验、知识、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中做系统的思考,可能会使认识更全面一些,战略更合理一些”。

      1.战略管理制定者的知识维度成因

      知识维度是指完成院校战略管理所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参与者的知识结构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留下烙印:是办公室里的“秀才”之作,还是教学经验之谈; 是教育理论者书生之见,还是海归们的不良消化的解读; 等等,有鲜明的知识维度印记。作为战略管理主要参与者的群体应该是具备制定战略所必需的公共知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区域发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阅历,同时也应具备院校学术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学科目标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多数院校在战略管理中,往往是将校内几个笔杆子凑成一个班子, 拿出文稿供领导和教职工讨论,这样形成的规划很显然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支持,也很难体现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2.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逻辑维度成因

      逻辑维度是指战略管理过程的理性分析。地方高校往往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缺乏全面而细致的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有的目标与环境、资源、组织能力不相符合;有的阶段性目标与总的战略目标衔接不够;有的组织运行机制不能很好地体现办学理念,难以表达核心价值观;有的战略实施策略选择缺乏有效性,战略控制中的评估、反馈和调整不能及时。这种缺乏逻辑视角的战略被形容为“拍脑袋决策、拍胸部执行、拍屁股走人”的“三拍”战略。

      3.战略管理参与者的经验维度成因

      经验维度是指形成战略的非逻辑过程及其作用的方式经验以无处不在、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影响、左右着战略的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就是院校范式,老大学如何如何,某某大学如何如何,我们原来如何如何,是最常见的思维方式,这种范式往往成为决定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理解事物,决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在设计阶段进入战略,也有可能在实施阶段扭转战略。因此,我们在制定战略管理时,应从经验的视角认识其两面性,成也经验,败也经验。因此对经验的分析掌握、运用,对制定和实施规划十分关键。

      4.战略管理期的时间维度成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战略管理规划的时序安排上通常情况下为5 ~ 10 年。在战略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应从时间的视角把握和分析三个关键点:一是在时间维度中的战略偏差, 应研究和认真纠正;二是重要战略机遇的到来,必须及时地调整战略;三是要特别关注实现战略目标必需的一连串重要战略举措的时序关系,防止时序上的交叉缠绕,导致战略效果的前后抵消。

      影响有所不为原则难以贯彻始终,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一是对战略态势认识把握偏差,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战略瓶颈分析不透,战略推进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得不好,使之能为而不为,不能为而为之;三是在战略目标这一核心价值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校内各利益群体在认同上不够统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为与不为交错等现象,使之目标、使命、理念相互脱节、扭曲,甚至冲突。

      三、“有所不为”原则在地方院校战略管理中的价值及其意义

      1.有所不为是高校战略管理的精髓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指导思想或战略选择,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者体会到‘有所不为’比‘有所为’要困难得多”。在战略管理中,清晰而科学的评估分析学校发展的态度,勇于舍弃一些相对薄弱的领域学科,集中发展自己的强项,形成明显的优势。对此,国内外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曾打算建立建筑学院,但对此规划同时要发展建筑学、土木工程等 4 个专业,这必须有很大的投入 而且当时的美国建筑行业就业很不理想,经过综合考虑斯坦福大学取消这一计划;卡耐基—梅隆大学放弃了自身建立医学院发展生物技术的想法,而是借用附近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发展自己的生命科学。实践证明,他们的舍弃和选择是正确的。而在国内,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大学之路的热潮中,始终抓住电子信息学科不放松,舍弃了其他一些学科,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电子信息领域名列前茅,且具有特色。因此,有所为,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做大做强做特色;有所不为,面对短处敢于舍弃,勇于否定,方能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2.有所不为是对大学精神的执著追求与释解

     在弘扬和释解大学精神时,梅贻琦先生则强调:精神的传递,必须有所坚守,有所进, 有所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同时大学也对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乃至人类自身进行反省、质疑与批判,并进行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新创造。只有遵循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思维,进而摒弃思想文化糟粕,推动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与变革。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担负将来之文化”的发展重任,着眼于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思想文化的长久发展。

      3.有所不为是对自身环境的协调和评估

     环境协调,即一所学校历史传统、社会生态与院校核心价值的和谐。战略管理所遵循的有所不为,其价值就在于对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生态和价值目标的科学评判,促使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一般情况下战略管理不能建立在改造这些环境的基础上,适应的条件自然是不科学的评估和研究,进而创造性地适应。继承历史,适应环境是制定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的前提。断裂历史推出新的价值观念自然是科学的,脱离环境确立的远景目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过去的经验,历史的习惯,传统的方式即一路走来的自办者、教育者、管理者都成为规划制定与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地方高校战略管理中出现了难以融入地方, 少有服务区域成就,求大、争硕博,要成国内外一流等现象都是违背了有所不为,脱离了历史及现实环境的结果。

      4.有所不为是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战略管理中,要勇于舍弃一些相对薄弱的领域、学科,集中发展自己的强项,形成明显的优势”。地方院校在战略制定与管理中,更应遵循有所不为,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将其办成属于这个地方的高校,其价值和意义不可比拟,也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特色发展中,一是要按照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选择、弘扬、引导,与学术文化和谐融洽,在兼收并举的基础上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吸纳地域文化的优秀元素,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发展;三是要积极承担推动区域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责任和非营利性公共组织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四是要积极承担地方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交流的责任,推动技术引进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造,使大学校园成为地方国际文化交流的首选重地。(本文有删节)

   (转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9期;作者系安康学院副校长、研究员)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