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地方高校转型时期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
2014-02-23 17:09 王珂 

   

 

一、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存在争论:主流的观点认为二者是正相关的,认为高校教师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互相补充和促进,可能两个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即二者之间可以实现“双赢”;另外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负相关的,认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同时从事教学与科研,相互影响,两方面都难以做好,即而这之间是“零和”关系;还有一种非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零相关的,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各自有不同的运行规律,教学致力于知识传播,科研致力于知识的发现。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争论中,美国学者纳尔福的观点比较著名,笔者也倾向于采纳他的观点。纳尔福认为,如果以科研为横坐标,而以教学为纵坐标,二者关系基本上呈一个右倾的抛物线的形状,如图一。这说明,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上升,但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如果掌握好这个极限点位置,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抓好科研工作,特别是开展教学科研和应用性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过于重视科研,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用于科学研究,可能会造成教学水平的下降。

    另外,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同一性

(一)在极限点之前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如果高校能够合理处理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这主要表现为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

1、教学带动科研

    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强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等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所以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来看,大学的教学必须处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否则人才培养质量便永远赶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应该说,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任务推动着教师走向科学研究的阵地。

2、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能在教学中从高层次统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持续地、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贯穿在科研中的创造精神,有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教师所发扬的勇于并善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所养成的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与学风、所赖以成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都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动力.

(二)在极限点之后教学与科研相互影响

    在极限点之前,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然而,一旦超过极限点,即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财力过多,就难免影响到教学活动。首先,学校的人员、经费、设备是有限的,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多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必然就少,而科研往往要占用较多的资源。其次,在时间安排上,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多了,科研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另外,教学与科研是不同的活动,有各自的规律,成为一位好的学者与成为一名好教师在能力和个性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已有的一些研究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89 年在全美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冲突是实际存在的,在高质量的研究和高质量的教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只有在研究性大学或老大学等较少的学校中存在很强的关系。有学者通过对4600 名教师的研究表明,在教师不同的事业阶段和不同学术领域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不同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教师从事可能会促进教学,因为其科研成果很容易在课堂上运用,且课堂讨论也很容易导致科研成果的产生。在人类科学或者职业领域里,二者的关系是积极的但并不明显,而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二者的关系要么不明显要么是负面的。

二、高校转型时期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由以教学活动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并重

    高校转型时期,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首先要转变思想,由以往以教学活动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另外,还要切实采取系列措施鼓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首先,发挥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的带头作用。我国教育、科

技队伍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历史造成的人才断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新一代科技人才,有相当一批已流向国外和国内高薪部门、行业。最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就加强培养年轻一代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因此,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优化小环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加他们的科研热情。其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来讲,青年人想象力丰富,反应灵敏,思想活跃,框框少,他们提出的研究课题构思新颖、独到,如获支持,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重大成果,但这类项目也往往存在风险较大的特点,这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敢于承担风险,大胆支持年轻人的独创性研究,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至关重要。高校要建立并全面实施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增加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热情。如出台一些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各类优秀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基金及人才培养基金制度、教学优化导向性政策等等,努力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教学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以及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评价高校及教师业绩的两大指标,然而两者却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通常情况下,较易量化的科研占为对高校评估、对教师职位提升、职称评定以及资助奖励等方面考核的主要依据。由此,许多高校教师不愿深入教学,而倾心科研,甚至出现因急功近利地追求科研而形成“泡沫”科研现象。因此认真探讨并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科学评价机制至关重要。教学质量与科研

质量应有各自合理而规范的评价方式和衡量标准,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也应不尽相同。由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评定的量化标准涉及标准本身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要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鉴定关,端正教师的科研态度,以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积极创造条件,协调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1、缓和教学与科研时间上的对立

    由于个人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常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要自觉、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为了缓和教学与科研时间上的冲突,高校可采取校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即根据大学的类型合理确立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以研究为主的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人员的比例。也可采取分段合作的方式,即在一段时间内,大部分教师以教学为主,少部分教师以科研为主,巡回轮流;同时,就具体个人而言,也可安排在一段时间内以教学为主,在另一段时间内以科研为主的分工方式。总之,一切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安排。

2、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觉悟

    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以德治校”、不求名利、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自觉忠诚地为所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摘自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3月下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