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大学文化与传统
2012-11-19 09:36 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转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gjzx) 

    文化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可是,也有文化的沙漠,文化的绿洲;也有文化的荒芜,文化的繁荣;也有文化的贫弱和文化的富有。

    大学难道还会没有文化吗?可是,有的大学,文化比较厚重,有的大学则比较浅薄;有的比较庄重,有的比较平庸;有的优质,有的低俗。

    我们讨论大学文化,这本身应当可以算是一种文化自觉,这表现了我们对大学文化更多的期待。现在我们先从文化本身说起。

    一、何以为文化

    我们甚至需要先问:何以为文?

    有人文一词,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而不是人的肌肉、骨骼;主要是心理,而不是生理,是指人的观念、信仰、态度、追求等等。故而,文常与典雅、庄重、高贵相连。

    又有天文、水文之说。虽然说的是自然,但它们被人格化了。人赋予了天地日月、金木水火以特别的含义,它们像人一样是活灵活现的。

    无论是人文,还是天文、水文,都是侧重于神性而非物性的。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动词,以文化之。

    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名词。在拉丁语里,文化表示栽种、培植,运用在人身上,便是指人的修炼、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人从自然人而成长为文化人。因而,在人类史上,成熟的教育是与成熟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确实有极为宽广的外延。

    从内容上说,有观念文化、艺术文化、科学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从地域上讲,有华夏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欧陆文化、中亚文化、拉美文化、从性质上看,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绅士文化、契约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从形式上分析,有显性文化、隐性文化。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分。不是说文化主要指精神面吗,何以有物质文化呢?所谓物质文化乃是指附着于一定物质的观念、情意,是指它含有的意蕴。比如一座建筑物,它是物质的,但它可能体现着某种意念,甚至反映着民俗、风情。故而物质文化所指的仍然还是精神面。一坯普通的泥土,一粒普通的砂石,无所谓文化。

    正因为文化主要代表的是人类精神面,所以文化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尤其在与文字语言相联系的时候,它便被称为文明。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以及我们中华文明,其标志就在于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当我们把科学、艺术等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字时,尤其表明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广义的文化能够在人类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也就在于它与广义的文字相连。这使得文化、文字、文明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二、大学文化与理念

    观念文化在大学文化中占有更重的分量。尽管大学的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大学精神,尽管墙壁也可以成为教师,但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因为,大师身上承载着、聚积着大学精神,而大师们正是以他们宽阔的视野和深遂的洞察把大学精神带给校园的。

    大学总是热衷于把目光投向未来,所以它必定是理想主义的;大学也总是念念不忘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所以它又必定是古典主义的。大学将超越与保守集于一身。

    无论是超越,还是保守,大学都以理念的形态来构架自己的精神世界,来形成自己的观念文化。

    每一所大学,都可以是一座文化堡垒,而这座堡垒的铜墙铁壁正是深深刻印在大学身上的理想与信念。真正的大学是现实的,但不会是现实主义的;真正的大学是理想的,却会是理想主义的。大学不可能不与任何功利无关,但它决不是功利主义的;大学不可能不与社会相联,但它首先是它自己。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大学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真理、科学、艺术,这本身就是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学有一颗纯净的心,而这本就是大学的一颗童心。

    大学为深邃而生,大学把探索宇宙之神秘、人生之神圣的使命担当在自己肩上,从而,大学自身也因深邃而变得富丽堂皇、深不可测,乃至于无数的学者回头来研究大学、探望大学。于是,出现了无数对于大学的探测和描绘。

    有人说“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有人说大学“是一座人类精神的圣殿”,是“真、善、美的保护人”,“大学能够一如既往——继续承当社会的良心”;也有人说“现代大学好似一本百科全书”,“大学所要解决的是思辨的问题”,大学是思想的摇篮。

  于是,还不足千年历史的大学竟然让人们惊异地回望它,询问它:大学究竟是什么?

    也有人声称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实际上,大学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智慧的产物,并且,不仅它本身为智慧所产,还为智慧而生,人用自己的智慧创立了这个可以让智慧再得以发展和提升的机构。

    任何从大学外部来解释大学的理论都可能是苍白无力的。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尤其是在那些生活于其中而又仔细品尝过大学滋味的人,才可能真正明白大学的含义。

    人们对大学思索了很多,推敲了很多,在这许许多多的思考中,问题又都集中到了一个:大学是什么?

    当一个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往往平凡得让人对其漫不经心。最初的大学是由十几个学士聚在一起学习罗马法开始的,他们决未想到他们将开创历史。接着,巴黎的一群以阿伯拉尔为代表的喜爱就唯名论与唯实论进行争辩的人们,无意中催生了巴黎大学。

    神奇的大学并不是自博洛尼亚和巴黎大学之后在欧洲遍地开花的。大约过了两百年,大学才来到德国,而来到俄罗斯,则已是五百年之后的18世纪中叶了。至于大学来到亚洲,就更是晚至19世纪的事情了。

    历史虽然不足千年,可是大学在人类文化史上已经划出了一道灿烂无比的天边彩虹。

    是什么让大学如此绚丽多彩?是什么让大学光照人间?是人类的心灵与良知不断赋予大学以种种不同的理念。这样,对于“大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常常转移为回答“大学的理念是什么”。不同的理念反映了对大学不同的解读,同时也构成了大学丰富的文化。

    由此,我们也能更清晰地看到 大学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理念文化。

    有人说,创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其实,创新只是一种行为,它与灵魂不是同一类概念。创新精神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它只是灵魂的一角。积淀已久的整个文化才是大学的灵魂。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个民族的文化才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三、大学文化与课程

    我们一再指出,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神性,而不是它的物性。

    大学文化是飘扬在我们心中的旗帜,是吹拂在我们身上的和风、豪气。不论我们感受到了与否,它都事实上存在于我们身边。

    大学文化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大学文化就在课程中。

    如此神妙和富丽的大学文化就在几本厚薄不一的教科书中吗?

    教科书是课程,但课程并不只是教科书。

    大学课程是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否就是大学课程呢?

    如果在学校里,课程即文化,文化即课程,那么,大学文化亦必是大学课程了。然而,大学课程就是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就是大学课程吗?两者是一回事吗?

    大学课程必在大学文化里,如果在大学文化里除了课程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那么,两者就是一回事。

    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如何理解课程的问题。事实上,当我们说教室里的墙壁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时候,课程也存在于墙上了。

    当我们常说“第二课堂”的时候,校园也成了课程,或者说,课程不只存在于课堂之内了。

    当教师在讲述着的时候,他在解析着、阐发着课程,其实,教师的神态,以及这神态之中饱含着的情感和这种神情中折射出来的责任心、事业心,他的执著与深情,都将成为学生可以感受得到的弦外之音,也可以说是都进入了课程。所有这些,并不在课程之外而在课程之内。也可反问一下:难道这些不在课程之中吗?

    实际上,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课程存在于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课程也不只是存在于课堂之内,课程存在于整个学校的文化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凡学生在学校可习得的一切文化皆为课程。

    这种观点显然超越了狭义的课程观,却是一种真实的广义课程观。

    在这种观念下,大学文化等同于大学课程,或者说,大学课程等同于大学文化。

    那些不讲课的校长也在课程之中吗?事实上,校长的信念、理想、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态度、风格等都将实际地构成课程。大学校长就是一部教科书,那些特殊的校长就是一部部特殊的教科书,那些气质非凡的校长就是一部部非凡的教科书。当然,我们又不得不说,那些平庸的校长只是一部浅薄的书,一部不能冠之以教科书美名的本本。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校长的实际存在的,尤其是在那些巨型大学,但我们所说的只是他们可能感受到的校长课程。即使如此,中外历史上都有过那种能够产生强大磁力的校长,他们所体现的文化可以传递到每位师生心中。

    学校里的行政机关,学校里的管理人员,他们也在课程之中吗?否则,大学文化之中不是仍有别的什么了吗?

    校长不就在管理人员之列,就在行政机关之中吗?如果校长就在课程中,那么,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机关也在课程中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一所大学的行政机构也能体现出他们的文化。他们崇尚什么,他们看重什么,他们最珍惜的是什么,这些方面不也构成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吗?在行政机关这里也有文化,也有可以通过不同管道传递到学校四方八面的文化,因而,他们也在课程中。

    这是对课程的一种广义的,却是真切而实在的描述 每个人都在课程中,每个人也就都在课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无形的,尽管也有附着于有形之上的文化,但也是透过有形去感受无形。

    因而,文化常可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应地,便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

    从以上对大学文化与大学课程的分析来看,对于隐性课程的存在已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并且,隐性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就主要表现在隐性文化或隐性课程上。故而,观察一所大学也主要是透视它的隐性文化。

    四、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大学文化是大学自己身上生长出来的,它可能曾吸收他校的、他国的文化,但只有经过吸收并化而成之者,才是自己的文化。

   大学在民族之中,它不可能不承载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大学又是超民族的,因而它又会与世界文化相通,并在相通相拥之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文化。

    在不同历史、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大学,在它们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从而,大学文化便呈现出多样性。

    世界上现今尚存的语言就有6000种之多,同一种语言之下的民族又有多种文化现象。生活于其中的大学还会有自己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因而,尽管它们都共同被称为大学,却是彼此相异的大学。

    人们在描绘大学的时候,总是力图从它们彼此的相类相似中窥视的。然而,正是多样性的存在才使得这种描绘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即使是进行优劣的比较时,也仍然是以寻找到的一个共同价值尺度为依据的。同时,也只有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以及各自持有的价值尺度,才使得对于大学的研究成为可能并格外显得必要。

    甚至每一所大学都可作为一个圣殿而被研究这也正是院校研究受到重视的基础,不仅每所大学可以从自己的足迹中探视未来,而且,它深深刻印下来的足迹也可能受到外界的关注。大学的命运不只是大学自己才给予关注的。

    多样性与独特性必然联系在一起,有多样性,就有独特性,反之,有独特性,就有多样性。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过多的外部介入,每所大学就会是独特的自己。曾有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所相同的大学。当他在这样说的时候,显然是作了一个预设,预设了外部干预的不存在。可是,在我们这里,这种干预曾严重存在,于是,何只是有相同的大学,简直就是千篇一律。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更多的地方,这种干预被降低到了最小的限度,从而可以看到繁花似锦般的大学群。

    亚里士多德说“人本自由”,又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而在创造学中,有一种定义,说创造就等于自由加求知。因而,创造是人类的本性。

    大学注定了要秉承人类的这种本性。一方面,大学必定是求知的,另一方面,一旦大学拥有充分的自由,它就必定是创造的。

   创造的,必是个性的。有个性,不一定有创造;有创造,必定有个性。个人是如此,大学还会不是如此吗?

    创造着的个人是有个性的,创造着的大学还会是没有个性的吗?创造着的大学群中,还会不是千差万别的吗?

    大学不仅是创造着的,而且力图聚集起一批智慧的头脑,让他们在这里因彼此碰撞而更富于创造。他们创造着文化,也创造着多样性和独特性。大学几乎是专门为创造而生的,它深深领悟到了人类的心灵,它力图把人类的本性发挥到极致。

    因而,它还能增进全社会的创造力,为全社会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展示自己。

    20世纪60年代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金伯顿曾说:“当一个人走进房间的那一刻,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就像是房间的主人,你可以判定他是哈佛人;如果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似乎并不关心房间的主人是谁,你可以认定他是耶鲁人;同样你很容易判断的是芝加哥人,因为他一走进房间就立刻开始重新布置家具。”这一番生动的叙述,说的正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

    这三所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计已远超过百位,这类大学的杰出之所在亦正在于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亦即它们各自的独特性。

    恐怕无人可以否认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人们由此也不难看到,高水平与多样性和独特性之间的关联。千姿百态与千篇一律不只是形式上的差别。

    五、大学文化建设与传统

    大学文化可能是无意形成的,却是可以有意建设的;大学文化是靠积淀的,却是需要有人去堆砌的。

    学生对大学文化显然有影响,人们往往从他们未来的成就来反观他们的母校以何种文化抚育了他们。但是,学生的流动特点使他们的影响难以集中显现。

    教师对大学的影响更为突出。他们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文化,也建设着文化,发展和创造着文化。甚至有人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那当然主要是指他们的理念和精神。尤其是那些杰出教授们所形成的群体能对大学文化构成巨大的影响。

    更可明显看到的是,大学校长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通过不同文本和演讲来传达自己的大学理念,他们天然地试图让全体师生有一个共识,从而聚积成莫大的能量来推动大学的发展,并由此迎来大学的繁荣昌盛,让大学写下灿烂的历史篇章。

    因此,常有人说,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一所好的大学,就是一位好的校长。

    可是,一位校长的任期是有限的。在一所有着漫长历史的大学里,常常需要一任接一任出色的校长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然而,又很难设想一任接一任的校长都是十分优秀的。

    毕竟又因为大学校长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特殊作用而使人们对校长有更多的期待。这就立即涉及校长的遴选与任期问题。对此,我们在这里没有可能再作详细的讨论。

    我们仅以哈佛的例子简要地叙及几个问题。

    已有376年历史的哈佛曾有过的校长人数,与只有110余年历史的北大校长人数几乎相等。这表明,北大校长的平均任期不到哈佛校长平均任期的三分之一。除开在任期上因病或故去而任职极短的几位校长外,哈佛校长的平均任期在20年以上,最长任期的有40年之久,并且,正是这些任期特别长的校长在哈佛历史上功勋卓著,把哈佛带上了世界大学之巅。

    这里,有两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则,大学校长与政府官员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二则,大学文化建设成效的显现不是在当下,而是在未来。大学文化的无形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规定性。因而,大学校长特别需要排除功利而总是把眼光聚焦于未来。并且,他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又要时刻回望传统,而他的所作所为亦可能成为未来的传统。究竟在他任上可以留下几笔浓墨重彩并被未来视为宝贵传统中的核心成分呢?这也不是不可期可预的。

    当大学只是大学的时候,当校长只是学术权利的象征的时候,就不会有非学术性的行政权力的聚集,从而不会导致社会上常见的那种行政性腐败。

    所以,当校长有一个合理的任期,并且在一茬一茬的传接中都对自己大学的文化发展有所作为,就可能对形成大学的文化传统发挥特别的作用。

    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呢?

    只有当这种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包容性和独特性的时候,它才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里,应当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并存,应当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法律主义、理性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并存。大学文化也只有在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环境下才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在大学是有生命力的时候,只有在大学还是自己的时候,只有在大学处于功利化、工具化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下依然还是自己的时候,杰出人才就会出现,否则,杰出人才偶然出现的道路也可能是坎坷的。

    我们似乎言必称哈佛 但这好比我们总是怀念蔡元培一样 因为他就意味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力量意味着我们对传统的守望

    所谓传统,即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即指文已化成之传统。大学里最宝贵的是它已聚积而成的优质文化,大学有了这种被称为传统的文化,它就会有力而稳健地行驶在历史的航道上,在人类浩瀚的时空里留下与日月同辉的灿烂群星。

(作者简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转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