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正文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内容构建
2012-11-19 09:28 王德广 罗筱瑞(三峡大学),《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gjzx)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日趋激烈而又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瞄准市场需求,并紧紧围绕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所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具有地方高校自身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加卓有成效地加大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力度,这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在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上,主要是以地方性和行业性为主导,并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分设专业,以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在地方性;在性质上,以专业为主线,突出强调专门性;在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突出强调实践性;在层次上,以本科为主流,强调并突出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突出强调创造性。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首先是生源质量起点不同。考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分数都很高,由于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勤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学习环境不同。重点高校大都有着优越独特的物质文化、清新幽雅的环境文化、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等,这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均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地方高校则逊色不少。三是所占经费不同。国家对重点高校的经费投入大,而地方高校则远远赶不上。经费对于高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四是实际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不同。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实际影响力要比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大,社会对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认可度要高。五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惟其如此,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学校设置实施具有自身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通过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自身顽强拼搏努力,所获得并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且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财富或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并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指在四年学习期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人格力、修养力、语言表达力、社会交际力、知识力、智慧力、实践力、创造力”等特殊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除了具有非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独特性、实践性、发展性”特征外,应该着力突出以下三个特征。

  1.具有服务面向的“地方性”。从地方高校管理体制上看,地方高校隶属于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市;从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分布在省会和地级市;从招生范围看,地方高校的招生大都以省内招收为主,学生多数出生于小城镇或农村,在生源争夺战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或留在本地区的政府部门工作;从地方高校的本质属性看,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应突出“地方性”特征,并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上突出“地方性”,并始终围绕具有鲜明“地方性”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培育做文章。同时,做到“四个对接”:一是坚持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进行对接;二是坚持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企事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进行对接,始终把握“地方性”导向,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与地方政府部门等进行广泛的合作,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坚持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或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密切把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或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动向,即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上的需求情况;四是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影响力进行对接。要精心描绘并不断完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规划与蓝图,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地方性”高级专门人才。

    2.具有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应用性”。当前,一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显著特点就是本区域的“应用性”。这种应用性:一是体现在地方高校培养的一定是适应本区域经济建设或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即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与推广、开发与转换能力等。二是体现在理论知识与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上,不过分要求学生知识的深厚,而是能够熟练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体现在应用性的开发研究人才的层面上,而不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的,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主要基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坚持“应用性”,突出“应用性”,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变成大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特长,把所学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形成大学生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3.具有学科专业的“专长性”。笔者认为,学科专业的“专长性”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点。潘懋元先生在讨论高等教育性质时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追求高、大、全,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学,更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它必须结合学科和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发展设立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发展一线培养具有“专长性”特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突出强调“专长性”:在面向上坚持“以行业专长型”为主导;在性质上坚持“以专业专长性”为主线;在类型上坚持“以应用专长性”为主体;在模式上坚持“以实践专长性”为主载。在人才济济的今天, 如果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不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专长是很难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4.具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不仅指大学生通过四年大学的培养以及自身努力而获得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而且还包括大学生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改革、敢于创新、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为困难所挫、不为时尚所惑、有耐心、不浮躁、百折不挠的高尚品质和能在失败面前敢于东山再起的乐观精神的综合。因此可见,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核心竞争力要素,无论多么重要,都很难形成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这些核心要素紧密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才有可能既彰显独异而又彼此映衬,才有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并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功能

  1.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认知定位,促使大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四年里的学习职能和职责,即学会说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应该学会了解自己,并能确切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应该知道自己肩上到底能够挑多重的担子,并能走多远,甚至能够预见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人,更重要的则是接受这一切。二是帮助大学生进行准确的情感定位。可以促使大学生情感专一,抵挡各种诱惑,即在其校,谋其学,干其事,卖其力,流其汗,呕其心,沥其血,甚至踏破铁鞋,鞠躬尽瘁,集中精力精心培育自身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三是价值观定位。可以促使大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上。

  2.导向功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校准了大学生个人发展方向,而且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和风貌,是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自觉培养、积累并形成的,有利于指导并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在确定自身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突出大学生的专长、彰显大学生的个性、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势等做文章。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做人没有个性和特色就会随波逐流,就会“赶时髦、跟风跑、市场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将会在毕业就业时,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校园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和风貌文化现象,一旦形成,被人们所认同,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氛围,引导教育大学生实现成人、成才、走向成功的理想目标,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从而使其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动力,并形成一种重要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

  高校担负着构建特色文化、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内部心态环境。因此,地方高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特色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建设,营造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氛围和心态环境。这样,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形成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将会给大学生们以强烈的感染力。它既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人,熏陶人,规范人,又可以使受到约束的大学生个体的心灵得到心甘情愿的净化,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从而促使大学生又快又好的成长、成才,并走向成功。

    3.塑造功能。从广义上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功能一方面体现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改变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狭义上讲,可以塑造、张扬大学生的个性美——即内在美和外在美。因为个性是一种独立的品格,它既不趋同,也不媚俗,它拥有挑战的血型,叛逆的气质,奇异的风采;大学生有了它,将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视角,超凡的见识,无论得失,无论宠辱,都会波澜不惊,一如既往。个性是一种精神,大学生有了它,就有了自我尊严,有了生命价值;有了它就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个性是一种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羁绊中自拔,从无奈中奋起;它能使大学生放飞思想,冲出樊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个性是一种魅力,有了它,大学生将会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夺人耳目,昭示于人。个性是一种财富,它既不能被岁月带走,又不能因斗转星移而磨损其棱角,更不能因晨钟暮鼓而剥蚀其光泽,也不会被时髦或潮流卷走,更不能被名利诱走。总之,个性塑造是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构建

  1.坚持“人格力”与“修养力”相结合进行培养,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夯实心智基础并提供高尚的精神(或道德)保障。人格力与修养力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坚韧不拔的抗挫意志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闪光的德性、坚定而绝不旁骛的信念、健康的审美情感、正直诚信积极向上的睿智性格和激情洋溢的乐观精神等。人格修养力既是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心智基础,又是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基础。它既能随时为大学生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感召,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又能为大学生提供最强势的精神资源与发展原动力。总之,它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诸多力中的本源,是大学生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核心元素。如果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合格和身体不健康比喻成一个次品和废品的话,那么,大学生的人格倘若不健全,精神不健康,就是一个危险品。而人格修养作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习惯性,坚定的自信、坚韧的毅力、开放的思维、自制的意志等都是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心智要素。离开自信与进取,离开独立思考与自制自控,缺乏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学习和创造心态,个人持续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形成, 也就无所谓竞争优势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资源的整合力、学习力、创新力、人际交往力、环境适应力等方面综合体现的,而这些综合能力的体现恰恰是人格修养的外化,为大学生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能力的基础。因此,一个大学生要想在毕业就业时和参加工作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并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有所造诣,有所创新,取得成功,对社会有所贡献,笔者认为,仅有发达的智力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有健全的人格魅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而绝不旁骛的信念、旺盛而充沛的情感等为其成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坚持“语言表达力”与“社会交际力”相结合进行培养,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雄厚的基础保障。语言表达与交际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并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语言表达与交际风格,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诸要素中的名片,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时以及走向工作岗位建功立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心意,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并越来越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和时效性,甚至把语言表达与交际当做展示自身才华、获得成功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际的重要性。惟其如此,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地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尽快改变当前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的语言表达上存在的基本上“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言之无力”、“言之乏味”等状况,将提升大学生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作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能力去精心培养。首先教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用太阳神阿波罗的阳光语言照亮人间,照亮他人;用文化神雅典娜的智慧语言传播真理,宣传知识;用爱情神维纳斯的爱美语言美化自身,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美化社会”。二是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能够“出口成章”、“出语成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优秀交际型人才。三是在语言交流表达上要做到具有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表述,力求交际语言表达效果好,方法正确,并具有启人心智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具有润泽庸常鄙俗之心的感召力,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格风范和语言风采。   

    总之,地方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精心营造能够全面展示大学生人格风范与语言风采的良好的内部人际交往环境,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掌握交流方法,即能紧紧扣住对方或听众的心弦,激励对方或听众去爱,去恨,去奋斗,去行动,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表达的交流与交往作用;在与人交流中学会解读品味人生的成功,追求真善美;在解读品味人生成功的欣喜与反思中提高自身修养,实现人生的价值。

  3.坚持“知识力”与“智慧力”相结合进行培养,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资本或资源保障。知识力与智慧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两者密不可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知识力是提升大学生智慧力的主要资本,而智慧力则是大学生获取提升知识力的重要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继承性或维持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学习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观点、方法和原则,以提高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另一种就是创新性学习或自主创新性学习模式,其特点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会学。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作为基本保证。而智慧力则是大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能力。它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的学习所得与培养,是大学生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智慧力的强弱给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人生创新状态和人生创新走势,智慧力的形式也决定了大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个人倘若没有这种必要条件,就不可能获得创新成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智慧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智慧力就等于一只小鸟没有飞翔的翅膀一样。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主导能力之一。

    4.坚持“实践力”与“创新力”相结合进行培养,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关键保障。实践力与创新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践力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为企事业用人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的基本能力。实践力是创新力的基础。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把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又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力则是大学生输入、存储提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既创造性地提出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关键资源, 其关键是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它主要是指包括大学生主动创新学习、独立创新思考、自觉创新探求、主动创新应变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能力。当前,一些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往往只会求同思维,不会求异思维;只会收敛性思维,不会发散性思维;只会被动性思维,不会自主性思维等。究其原因,影响大学生创新力作用发挥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维定势;二是从众心理;三是崇尚权威;四是过于刻板。因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作用的发挥,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本文有删节)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转摘自《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