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动态>>高教动态>>正文
 
对高校评估与人才培养关系的思考
2013-11-13 11:07 吴汉东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增长了四倍多。在规模扩张如此迅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就是解决这一间题的制度利器。我国高校评估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个由试点到全面展开的历程,评估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趋于科学化、刚性化。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它的最大功效就在于:通过评估这一“指挥棒”的导向和规约作用,逐步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融人到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使教育管理者转变了办学观念、理清了办学思路,真正把工作的“兴奋点”放在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一、 高校评估与观念更新

我国的高校评估是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创新,它蕴含了代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正是在评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这些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大学人的心中,起到了很大的观念更新作用。

质量意识。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七个一级指标中,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其主旨都是要求高校结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明晰以什么样的理念,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实际效果怎么样?对于高校来说,指标体系及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强调好比一根“指挥棒”,具有一种强烈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每一所大学都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并努力在这一领域做到最好,以质量和特色取胜,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一流人才。在这一指标体系的引导和规约之下,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和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工作者质量意识的提升。这一点对于高校中非教学岗位的管理、教辅和后勤人员来说尤其明显,因为评估的指标体系要求使他们更深刻、更直观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取决于教育教学、招生就业、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和质量。

服务意识。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接受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视学生为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更少谈服务。同时,由于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一些教师热衷于科研,不重视教学,教学方法单调,内容陈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权利的一种损害。在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仅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提出,而且在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软硬件设施建设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这实际上进一步凸现了学生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和原则引入到了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当然,这种服务并不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将师生关系庸俗化地界定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而是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育人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权利,体察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

创新意识。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被提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支撑,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的教育工作者,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高校评估则为这种创新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首先,相对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粗放型、简单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是一次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高校对照指标体系的以评促建实际上就是一次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是高校由旧的管理体制向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过渡的一次重大转型。在进行评估的宜传、动员和建设的过程中,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会接触到一系列的新概念、新做法,在潜移默化中经历一次全方位的观念更新。其次,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很详细并覆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原则性和规范性要求,在如何达到评估指标要求的问题上,各个高校还是有很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尤其是在办学特色、师德学风等一些项目上,高校更是可以激励教职工创造性地开展评建创优,努力彰显优势、打造亮点。

二、高校评估与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到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明晰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监控体系,才能真正形成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须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以新的教育观和新的教育质量观来引领教学及教学改革,建立系统、科学、规范、严格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对此,评估指标要求从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都要制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质量标准,并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这一要求不仅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点明了深化改革最关键的技术性问题,即结合实际制定质量标准。在这一问题上,主要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科学性,即高校制定的质量标准既要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又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二是契合度,即质量标准要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这样才能保证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可操作,即质量标准必须是一种具体化、刚性化的“标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易于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其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

监控体系的运行。在教学改革与质量控制上,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要考察具体的质量标准,而且关注质量标准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要求被评估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在这一问题上,重点是要以教务部门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监控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离退休教授、专家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聘请具有丰富教学或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的离退休教授和管理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另一方面,在加强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的同时,要全面启动学院一级的教学工作状态自我评价和监控工作,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适时纠正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要充分利用网上评教等现代手段,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各种意见,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在运用多种监控手段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监控体系内部各个方面以及监控与被监控双方的协调,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教学质量控制的“纠偏”机制,确保质量标准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部分高校来说,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控体系的建立是在评估压力之下做出的一种“被动式改革”,时间不是很长,运行效果也不够稳定。一些高校还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宣传发动,希望在正式迎评时能够使教学效果处在良好的“峰值”状态。校正这一偏颇的关键在于:要通过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建立起确保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从追求教学效果的“峰值”向追求“均值”过渡,使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种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常态”。在这一制度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包括相关教学制度的完善,而且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招生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完善,并对质量标准的落实、监控体系的运行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高校评估与特色培养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竞争中,办特色不仅是避免教育资源同质化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日益成为高校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但是,作为一种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特色不仅需要发掘、凝练,而且要有完善的制度化支撑,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

特色的凝练。在大学的特色致胜方面,世界上有许多成功范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洛杉矶一所仅有2000人左右的高校,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因为办学特色突出,照样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正因为如此,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特色项目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色的内涵被解读为“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本校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事实上,每一所高校,无论是百年名校,还是建校时间不长的一般院校,都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身所独有的一些“特色因子”,关键是要做好系统的发掘和凝练工作。在这一问题上,一是要立足于校史,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二是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就本校的办学特色问题展开大讨论,从中汲取有益的意见;三是在办学特色的凝练和表述上,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总结出来的特色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实然状态和真实表达,并且在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中确确实实优于其他学校。

特色的彰显。在迎评促建的过程中,仅仅发掘和凝练特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向评估专家展示自身的办学特色,用丰富的支撑材料来证明这一特色的存在及其社会认同度,这就需要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这一问题上,其一要加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宜传。这种宣传不仅要面向社会,而且要面向广大师生和校友,力求在全校师生、校友乃至全社会得到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其二要把握特色构成的关键点。特色的内涵包括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科、科研、师资、校园文化和学生综合素质这几个方面,为了彰显和弘扬这种特色,高校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努力使自身的特色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其三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特色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努力使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制度为载体和支撑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固化。

特色的发展。办学特色源于高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在凝练和彰显特色的同时,也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断充实和丰富办学特色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未来,找准自身定位,突出“四大特色”:学科特色,重点是要围绕学校自身有一定优势的学科,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努力做特做精,打造具有学科品牌效应的“拳头产品”;科研特色,即要瞄准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化的有较高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国内外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科研精品,以此来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人才培养特色,即要立足本校的优势学科,科学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特点,找准学校人才培养的行业定位、区域定位和层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更加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校园建设特色,校园建设是一所大学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价值认同度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制定校园规划和进行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办学特色全方位地融入校园、融入人心,与时俱进,真正成为高校在竞争中取胜的宝贵无形资产。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转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0期。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