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探讨 | 转型发展 | 教学改革 | 政策法规 | 研究园地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 学校主站 

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动态>>高教动态>>正文
 
对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2013-10-08 16:33 金华峰 

    地方高校承载着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 概括地讲就是蕴含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 具体体现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以及检测评价等方面。其中, 培养目标是核心, 课程设置是关键, 教育教学是重点, 检测评价是保证。就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 这四个环节虽然都应当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但更应注重体现“大众化”、“地方性”及“应用型”的特点和要求。

    我校在升本初期,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如何办好学校”这一命题,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确立了“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立足秦巴,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固化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十二五”规划就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学业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八年以来,在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但是,理性审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推进较慢,尚需深刻转变。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先导。要通过学习和讨论,进一步理清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的指导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深入研究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新的质量观,深入研究与分析知识、能力、技能与综合素质等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的要素;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观,深入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统筹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树立新的学生观,深入研究与落实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切实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成效体现在学生身上。

     2. 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内涵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关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本科人才。

    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的工作重点是:重视和加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养成的转变;大胆尝试,充分利用与依托行业企业、地方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学位教育结合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以应用性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2014年合格评估工作结束后,可整合分散在各院系的师范专业(方向),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以解决目前师范专业(方向)的边缘化问题;抓紧论证与安康市中心医院联合组建医学院工作,建立医学学科专业。必须重点扶持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要求每个学科积极建设1-2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方向,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抓手,凝练和凸显应用性学科专业特色。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本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改革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

   (3)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前提。结合办学历史、学科优势、行业背景及区域环境,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定位,确定其基本规格与质量,培养直接为生产、管理、生活一线服务,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4)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核心。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改变原有学科类型的课程观念,设计、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深入经济建设一线进行调研,把课程体系设计与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紧密联系,通过走进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聘请用人单位兼职人员等多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建立健全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

   (5)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根据教学论、教学法等基本理论,改变原有学术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多种形式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与能力提升,让教师真正了解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等。

   (6)全面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其一, 在考核评价基本思路上, 应当由简单地将开、闭卷考试作为“万能”考核评价方式切实转变为坚持分类检测评价, 使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其二, 在考核评价基本要求上, 要由考核评价随意性强、通常与教育教学要求相脱离切实转变为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考核评价内容与教育教学要求相适应。其三, 在考核评价基本保证上, 要由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制度执行被动色彩突出切实转变为完善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制度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四,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吸纳机制, 及时搜集和分析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反映和评价, 作为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 进而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径。要转变实践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途径;要研究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统合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方法、教师、环境、管理及质量监控等要素;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营造良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8)改革教学模式,推行“双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推行“双主体”教育教学模式,吸引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实现校企“双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试点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

     4. 突出重点,进一步破解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阻力与困难

   (1)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深入程度直接决定改革成效,切实将教师作为第一资源加强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和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各种人才,重点引进和外聘具有行业工程背景教师。加强同行业、企业的广泛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培训基地,试行专职教师到企业行业轮训制度。支持鼓励相关院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相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学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更新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使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把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及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技术转让与开发等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纳入岗位竞聘和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力投入。

   (2)突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突破口,要树立以人人成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观念,促进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同步运行。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视广泛征求本地区行业人士、企业界、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技术现状,强化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联合,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力度,要求每个本科专业均与1—2个相关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扎实开展骨干教师进企业活动。选派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博士(教授)到企业挂职(兼职)。加大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力度,对原有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有效梳理整合,聘请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参与学校管理,参与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担任兼职辅导员和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努力争取产业、行业、企业的支持,促进生产环境教学化、生产过程教学化、生产技术人员教学化,在产学研融合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5.完善制度,构建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机制

   (1)要建立工作制度。领导要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制定《安康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工作小组;开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改革论坛,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讨论主题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要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现在学校规划建设、改革发展与管理的有关制度性文件中,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学分制,合理设计创新学分和实践学分,研究制订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2)要健全保障机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相关教学经费足额投入,特别要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及机制,科学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控;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和教师职称评定办法,逐步取消科研论文奖励,重点奖励发明专利、应用技术推广成果;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发挥二级教学单位主观能动性,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体系,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

(作者系安康学院评建办主任,教授)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